第23部分(第2/4 頁)
,比如在北京就有一場互動,有一位女士她的母親過世了,她覺得非常的遺憾,甚至帶著一種很深的後悔,就是覺得她沒有在母親活著的時候盡全力去盡孝道和愛護母親,母親過世以後一直沒辦法從這個哀傷當中走出來。我們幫助她觀察的時候就會發現,這裡面其實沒有任何孝順的成分,只是自責和罪惡感,這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自我中心,自私的反應。我們必須要把這些什麼是自私的反應,什麼是自我中心的活動,什麼不是自我中心的活動,什麼不是自私的反應要洞察清楚才不會合理化自己的哀傷,我們發現人的哀傷也沒有什麼理由。我們如果快速從這個哀傷當中解脫出來才是真正的盡了孝道,因為我們懂得善待自己,活得好就是對周圍人負責任的行為。這些都是要經過訓練的,因為我們都已經被內化進來錯誤的認知和觀念,一些錯誤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些都是智慧的觀察,我們必須要透過文、思、修不斷的閱讀和自我轉化,放棄這些自我的認知,這樣才能從集體的意識當中超脫出來,這樣我們才能獲得內心真正的解放跟自由。這是一個很漫長的探索過程,而且要能夠穿透這些信念、價值觀、概念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它們已經內化得很深了,所以我們必須要一個個的解凍它。我們在當下可以穿透心理上要變得更好的慾望,這個是最難的。上海這個地方跟國內政治導向都是拼命地向前看齊,人一定會不由自主地陷入到世界各國、西方世界過去多年發展的歷程,我們一定會全力朝這個方向發展,這樣過程當中就會落入到人生必然的陷阱。當這些活動發展到一個程度的時候,勢必會有大量身心失衡的現象出來,勢必會有更多的抑鬱症,會有身心失調的現象,因為人是承受不了這麼多的慾望,人一定要把慾望化繁為簡,不是說不能有慾望,是我們承受不了這麼多的慾望,因為每個人能量有限,我們都是用自己身心小小的能量在進行這些追求的活動。到了一個瓶頸的話身體就承受不住了,壓力就過大了,能量消耗過多了,這時候問題就會出現。所以我們必須要有這些自我的這些訓練,跟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一起過渡,這樣才不會出現過度偏頗的後果。
講到自我探索就是要學會跟每一個當下的狀態和解,就是說要學會觀察到內心的真相是什麼。還要學會接受它,要學會合一,這個是非常不容易達到的。比如說就拿身體感冒來講,當我們感冒的時候會鼻塞,會有嚴重頭昏腦脹的感覺,會有疲憊感。當我們產生這樣病症反應的時候,我們一定會對感冒微細的症狀很不舒服,我們寧願服一個感冒藥,多半都有安眠的效果,乾脆昏睡一下,不要去面對。但是我們要隨時雖可維持非常敏銳的覺知去經驗這個感冒,就是鼻塞要充分經驗鼻塞。當人可以經驗每一個生命過程的時候,我們就會逐漸達到一個境界,那個境界就是人所逃避的現象,沒有一個現象是永恆不變的本質,包括病痛,包括哀傷,包括最痛苦的經驗,包括最深的恐懼,包括最深的擔憂,或者是懼怕任何一個議題,其實這些內在的感受,也沒有一個有真正的實質性,就是說也是瞬息萬變的。所以在佛法裡面叫做生命的無常性,這個性當然就是本質的意思。意思是說生命的本質就是無常,因為人沒有辦法體會無常是那麼精密的,隨時隨刻都是無常,一直不斷地在變,每一個細胞和感受都在變,每一個念頭和情緒都在變。我們那麼細緻精微體驗到真相的時候,我們就會承認無常就是世界的本質。充分體驗到無常,我們就有勇氣面對無常,因為人的一生當中都害怕無常,我們希望一份情感可以永恆不變,我們不知道情感也是隨時隨地在起變化。希望我們累計的財富能夠這麼多,甚至更多,希望我們的青春可以永遠不變,但是誰都知道自己一直在老化當中。我們一旦可以充分接收這種無常,我們就不會不斷追求設定的美好和快樂和完美。我不趨也不避,人最難達到這個境界,美好的狀態也不會過多的強化,或者是怕失去它,慘痛的經驗也不是覺得不能面對,必須要壓抑逃避的,我也可以敞開我的心接受和麵對,就像我經驗一場痛苦的感冒一樣,就像我經驗很痛苦任何生命的瓦解一樣。當我們的心可以不趨不避,我們叫做達到精神修為裡面的一味,什麼東西藏起來都是一個滋味,既不是過度的美好,也不是過度的恐怖,這時候就會發展出來平等制,就是平等性和平等制。這個平等制就是一個坦直的心,在任何的情景裡面我們的心都是坦直的,是安詳、坦直的,而且是開放的,並且還有高度的順應和接納性,我們就達到慢慢趨近解脫了。如果心可以達成這樣的境界,我們存在的世間就會越來越穩定,越來越平和。 電子書 分享網站
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