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第2/4 頁)
比如燧石,由此他們學會了用火,這又是人類進化中的一個偉大進步。在水棲生活中,他們已習慣於在洞|穴中居住,返回陸地以後,他們仍趨向於住在水邊或定居在能找到有洞|穴的地方,並將他們的屍骨和遺物留在洞中,現在世界上不少地方還能找到這樣的遺蹟。
以上這種水棲進化的理論似乎更細緻,更合理,對性的進化也分析得更合邏輯,所以得到了這個研究領域許多人的贊同。有些學者還從其他方面找出一些佐證,例如胎兒(他們常有“返祖現象”)就習慣於在水中生長。當然,也有些學者提出一些補充和區域性糾正。例如英國科學家最近提出假設,認為性吸引力是原始人體毛消失的基本原因。英國劍橋大學的查爾斯·古德哈特教授認為,原始人的體毛是在最近兩個冰河期之間的全球溫暖期消失的,時間約為12萬年前至7萬年前。他認為,男性原始人更喜歡無體毛的女性原始人,在進化過程中體毛少的原始人更容易繁殖後代,因此原始人的體毛逐漸消失了。原始人體毛消失時全球氣溫上升,因此體毛消失的原始人並不會挨凍。為了尋找食物和避免陽光曝曬,原始人大多集中在地球北部。當氣候變冷時,一些原始人向赤道地區遷移;為了防止赤道地區陽光的曝曬,原始人面板內黑色素開始增加,依照陽光照射程度的不同,原始人的膚色出現了分化,從而導致了白色、黃|色、棕色和黑色人種的產生。
如果把以上這些研究成果和伊萊恩·摩根所發表的水棲進化理論結合起來,似乎可以相輔相成。人類的祖先古猿從陸地到水中,再從水中回到陸地,和嚴酷的大自然苦苦搏鬥了1000萬年以上,大都滅亡了、絕種了,只有生命力最強的一支堅強地活了下來,順應惡劣的生存環境而不斷進化,同時不斷地繁殖後代,形成了現代人類的一切生理功能,這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綜上所述,人類的老祖宗是在生存競爭中逐漸改造了自己,發展了自己的。
這種生存競爭不是指一代人為了生存所做的努力,而是一個漫長的、世代更替的過程。為了生存,對一切動物來說,特別是對靈長目動物來說,繁衍後代是個至關緊要的問題。由於繁衍後代,所以要交配,由於要交配,所以要感受性刺激,發展性器官,這些問題必須在生物進化過程中順利解決,否則,它的繁衍就會受到極大的限制。那麼,這方面的進化是怎樣進行的呢?
有些人類學家和生物學家透過研究認識到,生存競爭固然是類人猿發展為人的一個決定性因素,但是人類在性生理方面的一些進化,卻不是用生存競爭可以直接解釋的。於是有些人類學家、生物學家,又提出了性競爭(或謂“性選擇”)的觀點。當然,生存——種的延續——性這三者,還是一脈相承的。
達爾文就認為,動物某些身體特徵的出現,如果從生存競爭或“自然選擇”的觀點來看,是沒有意義的,於是提出“性選擇”的觀點來加以解釋。達爾文認為,“性選擇”有兩種主要的方式,一是異性之間的,例如女性的類人猿是依男性臉部毛髮的樣子有沒有魅力來挑選異性伴侶的,這樣,男性的鬍鬚就發達起來了;另一種是同性之間的,例如男性的類人猿為了佔有年輕的女性而在同性之間進行角力,這樣,男性的肌肉就發達起來了(當然男性的肌肉發達也不單純是由於性競爭,也受狩獵、捕魚這些生存競爭的影響)。他認為,種種的身體特徵就是經由這些過程而被選擇出來的,它是源自有性生物需要尋找性伴侶以進行繁殖的這種特殊問題,而不是源自一般的生存競爭。關於雄性間為了爭奪雌性的性競爭,導致了物種屬性的進化,有許多例子可以說明,例如雄性的北美馴鹿在求偶季節彼此角鬥,有時甚至鬥到至死方休,結果鹿角的分杈因而加大。
第一章 人類的性進化 性的生理進化4(圖)
lz。book。87book。com/data/upload…pic/62/1131935962。jpg
猿猴的交配
當然,雄性之間的性競爭不僅表現為野蠻的打鬥殺戮,也表示為一種和平的方式,即所謂“精子大賽”,只有在雜交的情況下才形成這種競爭,而這種競爭又促進了生殖器官的發展。據一些生物學家研究,公的黑猩猩的體重只是公的大猩猩體重的四分之一,但其睪丸的重量卻是大猩猩睪丸的四倍,這是由於黑猩猩實行雜交,存在性競爭,而大猩猩則實行“後宮式”——一隻公的大猩猩會像看管財產般地去監視好幾只母猩猩的性行為,它不存在性競爭,所以就退化。
在一個雌性與若干雄性都有性茭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