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據張愛玲弟弟張子靜言,張愛玲出版小說集的初衷是由於迅雨的批評文章結語的刺激。迅雨那篇《論張愛玲的小說》結語只有短短的兩行:
一位旅華數十年的外僑和我閒談時說起:“”奇蹟在中國不算稀奇,可是都沒有好下場。”但願這兩句話永遠扯不到張愛玲女士身上。18
張愛玲立即決定要出第一本小說集,書名就叫《傳奇》。並在前言中交代說:“書名叫《傳奇》,目的是在傳奇裡尋面找普通人,在普通人裡尋找傳奇。”19
小說集的出版是件大事。自然要找一家有實力有影響的出版商出版。張愛玲的決斷是慎重的。鑑於之前同《永珍》的交情和《永珍》雜誌在上海文壇的影響,她想把書交給平襟亞做老闆的中央書店出版。並得到秋翁的應允。這一點,秋翁在一篇文章中有所披露:“她寫信給我的本旨,似乎要我替她出版一冊單行本短篇小說集。我無可無不可的答應了她”。20但不知是出於對秋翁的不信任還是對柯靈的好感,她又給柯靈寫了一封信徵詢他的意見。柯靈在《遙寄張愛玲》中回憶說:“不久我接到她的來信,據說平襟亞願意給她出一本小說集,承她信賴,向我徵詢意見。”21
柯靈和平襟亞對張愛玲的態度一開始就是不一樣的。平襟亞是本著雜誌賺錢的目的,拉文名正盛的張愛玲做自己的賺錢機器。柯靈則與張愛玲有惺惺相惜之意,本著扶植青年作家的負責任之心,誠心提出自己的忠告和意見。所以平襟亞看到的更多是張愛玲的“生意眼”:“她接連來見過我好多次,所談論的無非是‘生意眼’,怎樣可以有把握風行一時,怎樣可以多抽版稅,結果是她竟要我包銷一萬冊或八千冊,版稅最好先抽,一次預付她。”對於張愛玲抽稿它印,秋翁並沒有顯示出惋惜,而是“憑我三十年的出版經驗,在這一時代——飯都沒有吃的時代。除憑籍特殊勢力按戶壓買外,簡直沒有包銷多少的本領。因此只好自認才疏力薄,把原稿退還給她。”22柯靈則是認真的為張愛玲著想,為了讓張愛玲看清《永珍》的真實情況,他給張愛玲寄了一份中央書店的書目,給她參閱,並說明對於中央書店這種專門印行古籍和通俗小說,並且質量低劣,只是靠低價傾銷取勝的出版社,如果是他自己的話,寧願婉謝垂青。張愛玲是何等聰明的人,一看柯靈的書目便知中央書店的底色,自己的書是決不能在這樣的出版社出版的。她是一個極為決絕的人,看清《永珍》的真面目後,不僅立即抽回自己的文稿,而且由於之前稿費上的一些糾葛,她連帶也中斷了為《永珍》的供稿。這是自以為掌握了主動權的平襟亞所始料不及而又難以接受的。他本來想從張愛玲的文集出版中再賺一筆,沒成想張愛玲這麼快就扭轉了方向,離開《永珍》轉投《雜誌》社,且《傳奇》出版後大受歡迎,一筆到手的生意泡了湯,他自然遷怒於張愛玲,藉口就是那一千元灰鈿。
張愛玲與《永珍》矛盾的歷史考察(5)
之所以這麼說是有一定的根據的。查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的小報,平襟亞第一次撰文聲討張愛玲的《記某女作家的一千元灰鈿》是在1944年8月18、19分兩期連載於《海報》,在此之前4天張愛玲《傳奇》由《雜誌》社出版發行,在上海文壇一紙風行,一時洛陽紙貴,秋翁寫作此文,正是看到張愛玲的小說集大賣又再版,心生憤懣。一方面,小說集的出版,標誌著張愛玲的文學生涯達到了頂峰,成為上海最紅的女作家。當時就有小報文人稱張愛玲是“當世女作家中之祭酒”??。《雜誌》社也因張愛玲的加盟聲威大振,而另一方面,從一開始就辛辛苦苦捧紅張愛玲的《永珍》則竹籃打水一場空,不僅小說集被張愛玲抽走,原來說好的給《永珍》寫的連載《連環套》也被“腰斬”,平襟亞實在是咽不下這一口氣。稿費事件是5月份發生的,平襟亞卻直到8月份張愛玲的小說集再版才提出這一千元灰鈿之事,應該不是出於偶然。對他來說,一千元稿費實在是小事。因為他可以從張愛玲給《永珍》帶來的影響和《永珍》的銷售中加倍的賺取。而今財源一下子中斷了,他不明白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更不可能想到是自己聘請的《永珍》主編柯靈斷了他的生意。
但張愛玲也沒有接受柯靈“靜待時機,不要急於求成”的勸告。這本集子的出版本來就是憋著一口氣,要還擊迅雨的批評的,所以“趁熱打鐵”只是藉口。她馬上轉到袁殊的《雜誌》社,由於《雜誌》社有日本領事館做靠山,財大氣粗,加上也想借重張愛玲的文名,所以雙方一拍即合。《傳奇》順利出版,立刻暢銷,僅過了四天便再版,一時有洛陽紙貴之勢。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