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4/4 頁)
,她畫了一張畫投給新聞報的本埠附刊,同時寫了封信給附刊的編者小記者先生。信中對於該刊所發表的《孫中山先生的兒子》一圖深致讚揚。而這幅畫正是餘愛淥畫的,他那時只有六歲。
這是一件巧合的事,然而也確實頗為有趣,夠得上一則文壇逸話。
日昨和餘兄談起,他也大笑不止;下走謂此正是認識張愛玲的大好機會,因為她是最初賞識餘愛淥圖畫的人。餘兄更謂,他的擱筆不畫也就在見到張女士小說中的自畫插圖以後,他覺得張愛玲的畫太好了,所以自己也不敢畫了。(《大上海報》)
連環套之愛
戎輕露
讀七日本報所刊《張愛玲與餘愛淥》一文,鄙人對“素未識荊”的餘君,(名字不像是君,是不是君?待考。)感到不勝豔羨之至!並且也代餘君,感到不勝榮幸之至!
根據佛家的學說,天下一切,都有緣法。所以,凡是“有緣千里來相會,”或“愚姊比你長二歲”,還有“你我名字都叫愛”之類的佳話,依會計方式登賬,這都應該收入“有緣”項下,不可不信。
緣是什麼東西?緣,大概和電氣相仿。有緣,則千萬裡外息息相通,可以觸電。此一學術上的發明,鄙人認為決可成立。 。。
五、見一見張愛玲(3)
聽說創作家石琪,和餘君相識,於是我擬向石君建議:何不改名為“石愛琪”?愛貼奇花瑤草,名字既非常風雅,而同時也在“愛字輩”上挨進一腳。朋友面前說起來呢,頗足以沾到一點“聊表三千里外”的不勝榮幸,很不錯呀!
准此類推,我擬向沈寂君建議,改名為“沈愛寂”。擬向郭朋君建議,改名為“郭愛朋”。擬向沈翊���ㄒ椋�拿��吧虯�{”。最後,我擬向自己建議,改名為“戎愛露”。因為,聽說以上幾位仁兄,都是以《連懷套》的方式,一個勾搭一個,輾轉相識的。而鄙人呢,恰好也認識最後一位“夜晚八時以後眼睛必打烊”的沈愛��=枵庖謊堊鄣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