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4/4 頁)
最新遊戲競技小說:
女扮男裝,被高冷千金倒追、
開局擊殺尹志平、
剛穿越就要滅世是怎麼回事、
末世:雙皇廢土求生、
提示來自50年後,叫我怎麼輸?、
末日遊戲:喪屍竟是自己、
你把faker都打抑鬱了?、
NBA:最強3D,神級跑位!、
小寡婦翻身,受不了、
新還珠傳奇之風雲再起、
刀刀直播間、
鬥破蒼穹之星辰天命、
重生黛玉清仇錄、
第五人格:尋找感染源、
盜筆:被張麒麟暗戀?我是男的!、
殘夢遺傷、
伊萊克斯亡靈法神、
不準叫我氣球姐!、
【王俊凱】與你相遇真好、
大玩家:第一紀元、
臺灣、香港等地的一批作家。在王德威的筆下,60年代開始,私淑張愛玲並有成就者,當推白先勇和施叔青。白先勇的《臺北人》寫大陸人流亡臺北的眾生相,極能映照張愛玲的蒼涼史觀。而施叔青則從不避諱自己是張愛玲的忠實信徒。70年代,香港的鐘曉陽推出《停車暫借問》,把一部世情小說寫得老練滄桑,簡直是《金鎖記》的翻版。到70年代後期,臺灣的年輕作家,包括朱天文、朱天心、蔣曉雲、林俊穎、林燿德、楊照等人的作品,皆有張愛玲的影響在。80年代以後,張愛玲在大陸重新登臺,景仰張愛玲風格者也不乏其人。寫有《棋王·樹王·孩子王》的阿城,就不止一次推崇張派藝術,而最能傳達張愛玲特色的則是蘇童和葉兆言。女作家則當推王安憶。
對夏志清——水晶——王德威等人在張愛玲研究上進行的體系建構,給予回應的是臺灣文評家林柏燕和王拓。陳芳明在《張愛玲與臺灣文學史的撰寫》一文中,曾提到這一回應的時代背景:“水晶的《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出版於1973年,當時臺灣社會正處於內外動盪的局面。臺灣知識分子都孕育一股強烈的危機意識,也因此對臺灣本土文化保持著前所未有的關切,當時臺灣作家的美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