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夏志清借鑑“新批評”理論對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做了細緻的分析解讀,從文字、色彩、音樂、意象以及人與人之間複雜關係的微妙把握幾個方面,給讀者做了介紹總結。他從張愛玲的悲劇意識入手論述《金鎖記》,斷言《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小說的敘事方法和文章風格很明顯的是受中國舊小說的影響”。對於張愛玲的長篇小說《秧歌》,則“在中國小說史上已經是本不朽之作。”本來,能把張愛玲單章論述已是驚人,且所用篇幅遠遠超過對魯迅的論述(論述魯迅僅用26頁),再加上評論地位極高,似乎在現代文學史上已經無人能夠比得上張愛玲的創作。所以,《中國現代小說史》一出版就很受海內外學者的關注,此後張愛玲研究熱也是發端於此。
在給水晶的《張愛玲的小說藝術》一書作序時,夏志清再次強調“深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別的作家產量多,寫了不少有分量的作品,也自有其貢獻,但他們在文字上,在意象的運用上,在人生觀察的透徹和深刻方面,是在都不能同張愛玲相比。”後來,張愛玲逝世後,夏志清寫了《超人才華,絕世淒涼——悼張愛玲》一文,文中,夏志清仍然認為“《秧歌》是部不朽之作,《金鎖記》是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但他同時也不得不承認,近三十年來張愛玲創作力之衰退,“到了今天,我們公認她是名列前三四名的現代中國小說家就夠了,不必堅持她為‘最優秀重要的小說家’”。可見,不管是“最優秀作重要的小說家”,還是“名列前三四名的的現代中國小說家”,夏志清都給張愛玲以很高的文學史定位。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夏志清的張愛玲研究經由夏濟安翻譯並刊登在臺北《文學雜誌》,在臺灣掀起了張愛玲熱。更進一步的使人們瞭解張愛玲作品的是水晶,夏志清在為水晶的著作《張愛玲的小說藝術》一書作序時對自己和水晶在發掘和提升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上不無自豪,他說:“杜牧為李賀詩稿寫序,李商隱為他作傳,都是建立李賀聲譽了不起的功臣”,言下之意是自己和水晶都是建立張愛玲了不起的功臣,可見水晶在張愛玲研究史上的地位。。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一章 張愛玲在現代文學史上的定位論爭(2)
水晶著《張愛玲小說的藝術》集了三類文章:訪問記,書評與讀後感,論文。其中《蠶——夜訪張愛玲》,具體介紹張愛玲和他長夜交談的細節。很多地方有極其重要的文獻作用。比如,張愛玲告訴他,她還有一個筆名叫梁京。《半生緣》初次問世便是用這個筆名發表的,在上海《亦報》連載,引起轟動。還有,她說《赤地之戀》是在“授權”的情況下寫成的,所以非常不滿意,因為故事大綱已經固定了,可供作者發揮的餘地太少。其他的文章有的運用新批評手法分析張愛玲小說的意象與象徵運用之高妙,如《象憂亦憂·象喜亦憂——泛論張愛玲小說中的鏡子意象》,《雨過河源隔座看——張愛玲中雨的象徵》等文章;有的則用神話結構分析《傾城之戀》,如《試論張愛玲中的神話結構》,從美人禍國的神話系統中得出《傾城之戀》是“禍國殃民”的“傾城美人”的現代版;而在《潛望鏡下一男性——我讀》中則推崇《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佟振保是“五四以來,寫男性心理最成功的角色”。論文把張愛玲與五四時的新文學作家相比,“遍觀五四以來的中國文壇,實在不容易找到第二個作家,在性和男性心裡方面下過如此這般一番功夫。”同時,水晶在《爐香“嫋嫋”仕女圖》中用橫比的手法把張同西洋小說家亨利·詹姆斯作比較,認為張愛玲和詹姆斯一樣,是一位別具匠心,洞察人心世情的作家。水晶從文字細讀上給張愛玲的小說以準確的把握,在實績上為張愛玲的小說成就之高做出了論證。
水晶的這些文字,較之夏志清,少了一些政治偏見,更多的是就文學作品本身做解讀。這樣一種實實在在的做法,打下了以後“張學”的基礎。他雖然沒有像夏志清那樣明確斷言張愛玲的文學史地位,但是他的研究張愛玲的著作顯然是想建構一個較為完整的批評體系。夏志清在為他的《張愛玲的小說藝術》寫序時明顯的帶有一種歷史評價在裡面:“我深信張愛玲是當代最重要的作家,也是五四以來最優秀的作家”,“至少在美國,張愛玲即將名列李白、杜甫、吳承恩、曹雪芹之儕”。
20世紀末,王德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張愛玲創作特色進行整合梳理,結合當代小說家的創作,為“張迷”們勾勒出一幅以張愛玲為“祖師奶奶”的作家譜系圖。這個譜系圖涵蓋大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