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程度,還不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大元”這個國號的提出,的確來自中原知識分子的建議。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嫡親孫子,其父是成吉思汗的嫡幼子拖雷,拖雷大家都熟悉,只要看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或者電影電視劇,無不知道拖雷是郭靖大俠兒時的夥伴。拖雷又有六個嫡親的兒子,其中有三個做了皇帝,他們是:長子蒙哥,1251年至1259年,為蒙古國第四任大汗,在中國的史書中為元憲宗;四子忽必烈,繼蒙哥為元世祖;第五子旭烈兀,為伊利汗國主,《史集》一書直接稱之為“伊郎國皇帝”。
忽必烈已是成吉思汗創業以來的第三代,因為有父祖開創的局面,忽必烈的早年生活,想必和成吉思汗當年赤手空拳打世界的狀況不可同日而語,雖然因為蒙古人的傳統,免不了還要學習馳馬疆場,但是也有了條件接受一些較好的教育,和起於草莽的成吉思汗迥異了。1251年,忽必烈的親哥哥蒙哥做了大汗,忽必烈得到了施展抱負的機會。
元史世祖本紀記載道:帝在潛邸,思大有為於天下,延藩府舊臣及四方文學之士,問以治道。歲辛亥,六月,憲宗即位,同母弟惟帝最長且賢,故憲宗盡屬以漠南漢地軍國庶事。
由此可見,早在漠北做藩王的時候,忽必烈就有“大有為於天下”的抱負,在他的身邊開始聚集一些有學問的人才。忽必烈對漢族的文化很有興趣,非常的神往,這就象我們今天很多國家的年輕一代,都十分神往心中的自由世界一樣,所以,當時的忽必烈就已經延聘了不少的漢人到王府來做幕僚,向他們學習漢人的文化和制度,這些許多漢族的幕僚中間,有一個當時叫做“子聰”的和尚,他就是後來主持營建北京城、改國號、制定朝儀的劉秉忠。
公元 1271年的舊曆十一月,由劉秉忠領銜,幾位大臣給忽必烈上了呈文,呈文說:“元正、朝會、聖節、詔赦及百官宣敕,具公服迎拜行禮。”就是說按照忽必烈認可的方案,改國號行朝儀的一系列策劃工作已經完成了,忽必烈非常高興,批准了他們的方案,正式建國號為“大元”。為此,朝廷下了一道詔書,公告天下。
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2)
在古代,朝廷的詔書也都是很好的文章,因為寫詔書的人都是當時文人的冠冕,如果沒有一流的文章手段,做皇帝的也不可能任用他來為自己草詔,所以,這些詔書也都可當作好文章來一讀,這類文章一般來說,都非常大氣、莊嚴,又有雄辯的說理,又有華麗的辭藻,甚至還有平易近人的態度,讓天下的人聽起來能夠心服口服。不信的話可以試讀一下這分詔書,詔曰:
誕膺景命,奄四海以宅尊;必有美名,紹百王而繼統。肇從隆古,匪獨我家。且唐之為言蕩也,堯以之而著稱;虞之為言樂也,舜因之而作號。馴至禹興而湯造,互名夏大以殷中。世降以還,事殊非古。雖乘時而有國,不以義而制稱。為秦為漢者,著從初起之地名;曰隋曰唐者,因即所封之爵邑。是皆徇百姓見聞之狃習,要一時經制之權宜,概以至公,不無少貶。
我太祖聖武皇帝,握乾符而起朔土,以神武而膺帝圖,四震天聲,大恢土宇,輿圖之廣,歷古所無。頃者,耆宿詣庭,奏章申請,謂既成於大業,宜早定於鴻名。在古制以當然,於朕心乎何有。可建國號曰大元,蓋取《易經》“乾元”之義。茲大冶流形於庶品,孰名資始之功;予一人底寧於萬邦,尤切體仁之要。事從因革,道協天人。於戲!稱義而名,固匪為之溢美;孚休惟永,尚不負於投艱。嘉與敷天,共隆大號。
劉秉忠生於1216年,比忽必烈僅小一歲。當時的北中國,由遼、金兩朝的統治已經超過了兩百年,劉秉忠的父親和爺爺,都曾經是金國的官吏。由於家庭有入仕的傳統,十七歲的時候時候,劉秉忠也曾進入當局的下級機構做刀筆小吏,算起來這一年該是1233年,而金國被滅也在這一兩年間,而此前數年華北地區早已經兵戈不斷,可見劉秉忠剛剛參加工作,就是在蒙古國的行政序列中,只不過象他這樣下級的文官,實在無須對局勢負什麼責任,專業技術人才,不管怎麼改朝換代朝廷都是需要依靠的。
然而,劉秉忠這個人看來不是凡品,不久以後,他因為不甘心於這份下級文吏的工作,終於棄職到武安山出家為僧了,這時候他的名字叫做“子聰”。1247年,三十歲的僧人子聰,因為遊歷雲中(今山西大同一帶),不知因為什麼樣的機緣巧合,他被忽必烈招進了幕府,從此深得忽必烈的器重。他們曾經在一起討論過“馬上得天下,不可以馬上治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