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了,損失了兩千名士兵和五十條船隻。第二年10月,范文虎又步夏貴之後塵,而他則損失了共計一千人和三十條船。另一次救援行動發生在1271年8月。這次嘗試同樣以慘敗而告終,兩千名南宋士兵失去生命。1272年9月,一支由三千人組成的南宋軍隊打進城內,但這是一次代價沉重的勝利。兩位將領之一的張順被殺,他手下計程車兵被殺死的更多。他們運送的許多給養損失殆盡。當救援部隊的殘部試圖撤離他們剛剛歷盡千辛萬苦到達的城堡時,才發現自己中了埋伏。許多士兵和將領被俘擄。
蒙古軍隊的封鎖固然很有效,但是仍無法消磨南宋守軍的鬥志。他們已經把襄陽和樊城同南宋其他地區分割開來了,但他們無法制伏頑強的守軍。他們無法殺入城內而不付出慘重的傷亡代價,也沒有任何成功的保證。如果蒙古軍隊只是簡單地保持圍困而沒有任何進攻行動,他們將會被永遠地拴在那裡。因此,他們需要支援以打破這種對峙狀態。
忽必烈建立水軍:攻克阻擋蒙古鐵騎的襄樊(3)
兩位穆斯林造炮師向蒙古軍隊提供了他們急需的援助。忽必烈曾向他的侄子,波斯的伊兒汗國可汗阿八哈汗求助,希望得到軍事專家,幫助他粉碎樊城和襄陽的抵抗。1271年,阿八哈給忽必烈送來了亦思馬因和阿老瓦丁。在蒙古汗廷做短暫的停留之後,這兩位穆斯林在1272年末來到戰區,勘測現場,開始著手修造戰爭機器。他們建造了投石器和彈射器,能把巨石拋擲到很遠的地方。12月,蒙古軍隊開始使用這些裝置對樊城發起攻擊。有了如此強大的武器支援,阿里海牙終於攻陷了這座堡壘。在石頭和炮彈的打擊下,殘餘的南宋守軍再也無法阻擋洶湧而來的蒙古軍隊,幾天後,樊城陷落了。呂文煥收到樊城守軍潰敗的報告後,立刻意識到他自己在襄陽的部隊也無法抵抗這種巨型火炮的攻擊,但他沒有立即投降。於是,兩位穆斯林造炮師“視察了現場著力點,決定把火炮架設在城市的東南角。炮彈重一百五十斤,大炮發射時,震天動地,所到之處,皆為齏粉”。第二年3月,自忖無法勝過對方的火力優勢,呂文煥投降了。為時將近五年的圍城戰終於結束了,南宋抵抗“北虜”的一個重要標誌突然被拔除了。
忽必烈為什麼將國號由“蒙古”改為“大元”(1)
中國曆代的國號,曾經都是一些地名,周天子崛起在“周”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周”,秦人崛起在“秦”這個地方,得天下以後定國號為“秦”,劉邦得天下定國號為“ 漢”,到不是因為他是“漢”這個地方的人,而是因為他曾經被天下盟主項羽封為“漢王”,他以漢王的身份入主中原,曹操的兒子稱帝,國號“魏”,是因為他的父親作過“魏王”,其地在今天的河北省境內,楊堅做過北周皇帝的“隋王”,得天下也以“隋”號之,“隋”地在今湖北省隨州市一帶,唐朝的開國皇帝做過隋朝的“唐王”,宋朝的開國皇帝沒有做過“宋王”,但曾經領過周朝“宋州歸德軍節度使”一職,因此建國後國號為“宋”。
宋朝建立以後經歷了三百來年的風風雨雨,先是被遼金兩個來自北方的政權,奪去了長江以北的大片江山,最後終於被同樣來自北方的元軍所滅,這已經是忽必烈建立大元朝十六年以後的事了,如果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算起,那就是六十多年以後。這回,來了一個不照先例辦事的皇帝,這位皇帝和他的父祖,本來崛起於大漠以北的蒙古地區,照老規矩得了天下就叫做“蒙古國”好了,多省心的事兒,他的父祖兩代出於草創,也姑且是這麼辦的,但到了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這位大汗有了新的想法,不照老規矩辦了。
成吉思汗家族的發跡史,說起來枝枝蔓蔓,說上三天三夜也難於說清楚,簡短截說,那就是成吉思汗的親孫子忽必烈,經過一系列的內鬥外鬥,終於在公元1260年,得到了蒙古大汗的位置,七年以後,忽必烈遷都“大都”城,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城,又過了四年,他將他的國家改名為“大元”。
要改變一國的國號,當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這件事情在好幾年以前就已經開始籌劃。如果沒有一個好的,叫的響的名字,誰願意輕易的改變一個國家的國名呢?忽必烈得到了一個好名字,因此他毫不猶豫的用“大元”取代了“蒙古”,“大元”的國號出自儒家經典《易經》中的“大哉乾元”一句,是對無始無終、無邊無際的浩大的宇宙的讚歎。這當然不是出於皇帝自己的主意,雖然忽必烈從小就喜歡漢人的文化和歷史,也有條件受到較好的教育,可是即便是這樣,他的漢文化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