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3/4 頁)
進。蒙古方沒有很好排程,大約有五六支騎兵被厚實的義大利步兵方陣所包圍。其他蒙古部隊開始半潰散式後撤。
在消滅被圍蒙古軍過程中,義大利方面也付出了一定損失。被圍蒙古軍頑強抵抗,戰至最後一騎,簡直和他們後面“潰散”的蒙古部隊不像同一族類。正由於他們的頑抗,義大利軍雖然擁有兵種優勢(第一線多半是義大利輕步兵可剋制騎兵),仍然不得不調動部隊進行合攻,以數倍兵力粉碎之。在此過程中,義大利軍雖然明知不利,仍然為追擊敗敵犯下致命錯誤,不知不覺戰場向前推進到接近蒙古本營的上坡,而且陣列紊亂,兵力參差。
第二階段:蒙古將軍深知自己握有兵力優勢,毫不吝惜地直接把表現不佳的第一陣全部遣散,清出戰場,將本營中的主力派出。由於戰場已迫近蒙古本營,而且對蒙古是大下坡,情況頓時逆轉。義大利總督見到山脊上隱隱冒出的一線森林黑旗,不由得心中惡寒。他立刻命令仍在清理戰場的前線後撤重整陣列。但已經散開作追擊的步兵整隊不易,只有騎兵能及時退回。居高臨下賓士而來的蒙古重灌騎兵也並未給予敵人時間,迅速進入白兵戰,第二線的弓騎兵不斷射擊。現在輪到義大利步兵被全線壓制,各自為戰。義大利總督急忙派上後方騎兵,可惜也無濟於事。支撐了沒多久,居然是剛接敵的一支長槍騎兵耐不住羽箭開始逃命。剎那間義大利軍如雪崩般瓦解,長槍騎兵們轉身就逃(以至於此戰役後義大利幾乎再未有建立長槍騎兵部隊),接著是長矛手,然後是封建戰士的步兵隊。從義大利本營望去,好像是黑色的山洪爆發一般將義大利軍分割為小塊,然後沖垮、淹沒。蒙古的鐵蹄震天一般,大部分逃亡者都沒能跑多遠。在這十分鐘的大逆轉中,義大利軍中精華毀於一旦,好幾名高階貴族戰死。幾支死戰不退拼命掩護潰散友軍的俠義戰士和皇家騎士雖然人數銳減,最後還是能尋隙奪路而退。義大利第一陣先鋒隊,能逃出此難穩住陣腳重回戰場的,僅不到十名皇家騎士和二三十名俠義戰士、封建戰士而已!連總督同志都戰至最後一人之慘,他本隊全滅了,只好一人逃走,幾次陷入敵軍合圍最後都憑僥倖和勇力殺出血路逃回本營附近,的確不弱於趙子龍。要是連他都嗝屁,這場大戰也就不用繼續打了。
第三階段:因為戰線原先已推進到接近蒙古本營,所以義大利的潰兵們逃亡之路是那麼地漫長,從本營派出援軍也是陸續一支一支地出現。這些援軍,陡然發現自己身處於修羅場,舉目望前滿地都是黃色的友軍屍體,對士氣是很大的打擊。尤其是那些輕裝的長矛手、農民等,幾乎一觸即潰。義大利似乎永遠無望地一支一支投入部隊,又一支一支悲慘地被擊潰或消滅。但是,重灌的部隊維持得稍久,射擊部隊也開始在重灌步兵後支援。付出了慘重代價後,終於將戰場穩住在義大利本營下方的凹地,蒙古方也不得稍緩攻勢。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君士坦丁堡城下的大決戰(2)
第四階段:在穩住戰線的努力中,大約有十一二支增援部隊被擊潰和消滅,其損失之重不亞於第二階段的大敗。血肉的長城似乎一再被粉碎,但終於還是沒有消失。蒙古軍損失也甚重,反擊的主力不得不陸續撤退,引入新部隊。
蒙古和義大利兩軍對壘,各踞山嶺。義大利方第一線是支離破碎的殘留肉搏部隊,主要是俠義戰士和義大利步兵,每隊都已損失大半,只剩下一二十人。蒙古騎兵隊如果有此損失,早就後撤了,但義大利方兵少將寡,只能拼到底。第二線是疏散隊形的弓弩部隊,如重灌弩兵和熱那亞水手等。蒙古軍排成線式橫列,將弓騎兵放在最前一直射擊著義大利的步兵們,希望義大利軍按奈不住出擊,然後由後面的重灌蒙古騎兵和草原騎兵對陣。
但義大利將軍們已經接受了血的教訓。這些血戰倖存下來的勇士忍受著箭雨,與敵軍比耐性。對峙時雙方都以弓箭為主要武器,穩佔原位互相比箭。很顯然,來自大草原、自幼用弓的蒙古遊牧人輸給了也以善弩箭聞名歐洲的義大利射手。這是因為義大利射手們通常用的重弩和弓比蒙古騎兵的短弓射程要遠、威力更強。蒙古弓騎兵不得不下到山坳向上射箭才能射到義大利第一線,而俠義戰士著重甲,不是很在乎這種輕箭。
迫近的蒙古騎兵在有破甲威力的重弩之下卻損失很大。
蒙古人很快發現他們不能接受遠端戰的重大損失,改變了戰術,開始波浪式地短程衝鋒。重灌騎兵和草原騎兵衝下山坡,在凹地與義大利戰士展開肉搏戰,試圖撕開防線殺入後方義大利射手的陣地。現在倖存下來的義大利戰士雖然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