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部分(第2/4 頁)
你的事。”
程啟立刻安分,一切託給母親張羅,自己老老實實聽話,心裡抓撓得緊了,就用老法子把小強叫出來處一陣,再從薛家打聽一些張歆的情況。
董氏拿了兩人八字去合,得到一句“天作之合”,生怕兒女買通了先生,瞞下什麼不好,又換了幾處,返回的都是好話。這下不但董氏心裡有了喜意,她孃家近親一個個都跟著看好起來。
閩南人家講究多子多福。經濟好些的人家,有嫌自家兒女不夠多,還特地抱養一兩個孤兒棄兒,既行善,也添福。沒兒子的更有先抱一個來養,指望招來親生子。一旦不介意張歆的身份,接受她兩個孩子,順理成章。
真介意程啟這門婚事的是他兩個親伯父,一門心思阻攔的是他父親留在泉州的妾室。前二者不好親自來找董氏,叫了程啟去苦口婆心勸說無果。後者不敢上門,只能一面往臺灣送信,一面各處求人出面。
終於,程啟的大伯母唐氏登門。董氏與唐氏兩妯娌的感情,當初不錯。
明知她的來意,董氏疏離中也帶了兩分熱情。
唐氏拉了好一會兒家常,回憶舊日點滴,好半天才提到正題:“那個張氏,我聽說是個好的。阿啟喜歡她也不奇怪。只是,娶做正妻有些不合適。將來,兒孫的前程和婚姻都受影響。”
董氏淡淡一笑:“阿啟婚事不順,性子古怪,好容易遇到個合意的,那邊也願意。換作嫂子,就忍心讓兒子孤苦終身麼?說到兒孫,阿啟不娶妻,哪來兒子?阿放生了三個女兒。我一把年紀,孫子還不知在那裡,哪裡想得那麼遠?好在早已分家,這事對侄兒侄孫們沒什麼影響,叫我還有臉見嫂子。”
唐氏瞭解董氏,知道她一旦打定主意,再拉不回來,更何況這裡面還有那一位的居心,董氏哪會從了她的意?來前打聽,又得知雙方八字相合,竟似樁好婚姻,哪裡還肯討人嫌?不過礙不過自家老爺吩咐,不得不跑這趟。當下,拋下這頭,詢問婚事準備情況,認認真真出起主意。
長子的終身大事,自然要請四老爺回來。婚事一議定,董氏就往臺灣送信。
四老爺手頭一些事務需要處置,耽擱了幾天,趕回來時,已經是下聘前夜。
董氏一旦決定了什麼,動作總是很快,沒收到四老爺任何回饋,理所當然地當他默許,連婚禮都安排下去了。
四老爺見到老妻,就有些心虛氣餒,訥訥地質疑了幾句,也就是唐氏那點意思。
董氏對他可沒那麼好聲氣,冷笑道:“老爺這是擔心阿啟娶老婆,損害了程家名聲?還是怕耽誤了你那三兒進學科舉?這婚事,要攔,也由老爺,總之阿啟阿放都是沒爹疼的。只是,回頭你那三兒若不能進士及第,給我掙個誥封回來,老爺拿什麼來賠阿啟的老婆?拿什麼來賠我的孫子?老爺已經有孫,將來還會有更多親孫。我孫子的娘卻連門都沒得進。”
董氏聲量不高,語氣似乎也沒多少怒意,卻將平日運籌帷幄,從不慌忙的四老爺搶白得抬不起頭來,臉色灰敗。
年輕時,四老爺幫著現在的家主做茶葉生意,認識了董老太爺。聽說董老太爺有個能幹女兒,做起事來極是爽利,設法偶遇了一回,回家竟念念不忘。家主那時很需要穩定的好茶葉貨源,正在設法與董家拉近關係,就鼓勵他去提親。
董老太爺痛愛女兒,挑女婿挑得厲害。程四勉強入圍,因為答應了董氏的條件,承諾不納妾不要通房,方才勝出。要求並不絕,說好如果董氏到了四十歲,還沒兒子,就全隨程四的便。
這個條件,比董氏的出身和嫁妝,更讓程老夫人不快。她兒子可以只有一個妻,但是出於操守的自主選擇,而不應該是被逼承諾。
雖然婆媳間有些芥蒂,董氏進門後接連生了兩個健康的兒子,夫妻感情很好,加上她管家理財的能力遠遠超過另兩個兒媳,老夫人漸漸也開始倚重她。
長子出仕,官職不高,家裡的門楣已有了光彩,然宦囊羞澀,還要靠田莊收入補貼。程四讀書不行,愛做生意愛冒險,錢途倒是不錯,還能幫幫兄長。程老夫人慢慢也就想開,接受了現實。
直到程秀一歲,這是個令人豔羨的和睦家庭,夫妻恩愛,父慈子孝。
那一年,因為董氏拿出陪嫁首飾資助,程四有了自己的船,從南洋販了一批貨,加上閩地特產,運到江南脫手,順便領略當地風土人情。也許水土不服,竟然病倒。
船的歸期早定,泉州這邊還有人等著他從江南販回來的絲綢裝船。程四的病雖不如何兇險,卻不好立刻上路,就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