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呼吸幾次,每次呼氣的時候,就放下接著該做什麼事的憂慮和念頭,放下身體的緊繃感。
現在,留意自己安住在停歇之中時經歷了什麼?你的體內有什麼感覺?當你試圖走出虛幻的想法時,是否感到焦慮不安?你是否很想恢復剛剛的活動?此刻,你是否能夠接納內心發生的一切變化?
你可以將神聖的停歇時刻融入日常生活中,比方說,每小時停歇一下,或者在活動的開始和結束時停歇一下。坐著、站著或躺下時,都可以停歇一下。甚至在行動過程中也可以停歇,比如散步或開車時。你可以在雙眼睜開時,於內心停歇一下。每當發現自己感到困頓,或跟自心失去聯結時,透過停歇,放鬆並觀照當時的經歷,於是生命便在當下重新展開了。
你可以先做個實驗,選一件每天都會做的事,連續一個星期內,在開始做這件事之前都停歇一下;也許是刷牙、打電話、從車裡拿東西、每喝一口茶或者開電腦時。每次都停歇片刻,放鬆並察覺內心的狀態;停歇結束之後,再開始做這件事時,觀察內心是否有變化。
第四章 無條件的友善之情(1)
我們的身體,即是一間旅舍,
每天早晨都有新面孔住進來。
喜悅、憂鬱、惡劣、
還有一閃即逝的覺知,
都是不速之客。
歡迎並招待他們!
陰暗愚昧的念頭、羞愧感、惡意,
要在門口笑著迎接他們,
快快邀請他們進來吧。
要感謝所有前來的人,
因為,每一個人都是
從彼處派來此地作為嚮導的。
——魯米
近七十歲的雅各患有中度老年痴呆症。過去的二十幾年中,他既是心理學家,也是禪修者,但是他很清楚,自己的感官功能正在急速退化——有時腦中一片空白,幾分鐘說不出一句話,而且完全失去方向感。他時常忘了自己正在做什麼,需要有人照料基本的生活瑣事,例如用餐、穿衣、沐浴、外出等等。
在太太的協助下,雅各參加了我主持的十日禪修閉關。課程開始後幾天,雅各和我進行了第一次協談。(學員跟老師進行的這類協談,是為了方便學員在禪修期間,有機會單獨向老師諮詢以及得到適合個人的指導。)雅各和我協談時,我們談到了這次閉關及他家中的情況。面對自己的疾病,他覺得既有趣又哀傷,但是也很感激,甚至帶著一點幽默。我對他的心性非常好奇,於是問他,為何能夠如此接納自己的病情。他回答:“我根本不覺得哪裡出了差錯。這一路走來,我的確感到有些悲傷,也會害怕,但是,這感覺起來就像是真實的生命。”他也跟我講了發病初期的一件事。
雅各有時會應當地團體的邀請,發表有關佛法的演講。有一次,他受邀對一百多名禪修學員演說。抵達現場時,他神清氣爽且滿懷熱忱,想跟大家分享自己最喜愛的教義。坐上大廳正前方的座位,雅各凝視著面前滿心期待的臉龐……突然間,他完全不知道該說什麼或做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不知道為何在那裡;他只知道自己的心臟狂亂地跳著,腦中一片迷惑,於是他合掌,大聲說出自己正在經歷的一切:“害怕、尷尬、迷惑、覺得自己失敗了、無力、顫抖、快死了的感覺、下沉、迷失。”接下來的幾分鐘,他坐在那裡,頭微微前傾作鞠躬狀,繼續說出他的體驗。隨著身體逐漸放鬆,他的心也愈發平靜了,他同樣把這些變化大聲說出來。最後,雅各抬起頭,緩緩地環顧眼前的學員,並向大家道歉。
許多學員都熱淚盈眶,其中一位說道:“從來沒有人這樣教導過我們,您體現了最深刻的教義。”雅各並未排拒自己的經歷,因為那樣只會加深焦慮,相反地,他的勇氣使他得以直接說出自己覺察的一切,更重要的是,他還對自己的經歷鞠躬致敬,並未因為恐懼與迷惑的感受而製造某個假想敵,也未將這一切視為錯誤。
我們就是要像這樣,透過停歇時刻來練習徹底接納,以這種無條件的友善之情,面對內在發生的一切。與其將我們的嫉妒或嗔恨轉向外在的敵人,不如觀照自己,使自己能夠以關愛之心去辨認和接納所有的經歷。
沒有所謂的錯誤、毛病,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只是“真實的生命”罷了,這樣無條件的友善之情,就是徹底接納的精神。
佛陀的故事中,我最喜愛的一則示現了覺醒、友善之心的威力。在佛陀證悟的那天早上,魔王落荒而逃了,但是他似乎只是暫時受挫而已;即使到後來,佛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