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當初之所以選擇這個專業方向,是因為這幾個領域都是社會學的經典研究領域,尤其關於性的研究,在國內還很少有人涉足。”她說,這些問題自己好奇,“研究它們能感覺到快樂,而且,對那些陷於不幸的人們也有所幫助。”
幸福時光讓李銀河沉醉,卻沒想到如此短暫。1997年4月10日,王小波發給李銀河最後一封電子郵件:“北京風和日麗,我要到郊區的房子去看看了。”次日凌晨,王小波心臟病突發辭世。其時,李銀河正在英國劍橋大學做訪問學者。得到訊息後,她“腦子一片空白,耳朵嗡嗡作響”。
後來在《浪漫騎士·行吟詩人·自由思想家——悼王小波》一文中李銀河深情寫道:
“作為他的妻子,我曾經是最幸福的人;失去他,我現在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
“我最最親愛的小波,再見,我們來世再見。到那時我們就可以在一起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再也不分開了!”
轉眼間,王小波去世十年。2007年4月11日,李銀河和12位包括記者在內的王小波的忠實讀者發起了“重走小波路”的活動。
“這個活動其實是很私人的,就是一幫小波的粉絲為了紀念他,想做點兒跟他有關的事兒。他們向我發出邀請,我正好沒去過雲南,就答應了。它本身確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當記者問及私下李銀河會選擇什麼樣的方式懷念王小波時,她淡淡一笑,回答樸實無華:“在心中默默想他。”
回首自己的前半生,李銀河覺得平淡無奇,“跟小波在一起有點轟轟烈烈,除此之外,應該說是乏善可陳,也比較枯燥。”至於目前的狀態,她覺得自己有清醒的認識:“對社會學還比較喜歡,做起來有一些快樂;對文學無限嚮往,但是缺乏才能;也許最終發現,我真正喜歡做的事情是觀察四季輪迴。梭羅有一句話說得好:‘我們為什麼不能像攀折一枝花朵那樣,以溫柔優雅的態度生活呢?’”——她語氣平緩從容,似乎在問旁人,但更多的,像是在自言自語。
人物檔案
◆李銀河,1952年生於北京。經歷過上山下鄉、參加過生產建設兵團。1974年以工農兵學員身份進山西大學歷史系學習,畢業後先後在《光明日報》、國務院政策研究室、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等單位工作,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 。
李銀河 優雅而溫柔的生活(5)
◆1998年出版“性社會學系列”。
◆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中國五十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2005年8月,主張實行賣淫非罪化,根治對性工作者犯罪。
◆2005年12月,“廣州婚前性行為達86%”的觀點引發爭議。
◆2006年3月,“同性婚姻方法”提案第三次受挫,仍表示繼續提交。
◆2006年3月,聲援女子上班被*提工傷索賠。
◆2006年7月,為“*”正名。
◆ 2007年,第四次向兩會提交《同性婚姻提案》。
李銀河自述:王小波立場和我一樣
李銀河,社會學者。現供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1998年出版“性社會學系列”。1999年被《亞洲週刊》評為中國50位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2006年,因前衛性觀念引發爭議。對於一直致力於中國性社會研究的李銀河來說,她感覺社會一直在進步。2007年,她將第四次向兩會提交《同性婚姻提案》。
1989年我在北京做了一個調查,發現婚前性行為只有15%,而這裡面相當的一部分是準備結婚的伴侶。現在婚前檢查發現婚前有過性行為的有六七成了,這實在是一個很大的變化,不到10年的時間,增加這麼多的百分點,的確是一個革命性的變化。中國正在靜悄悄地發生性革命,這是一個毋庸置疑的事實。
在性方面,中國現在的情況和美國五十年代差不多,我做的事和金賽也類似。那時候美國人對金賽的觀點同樣存在爭論,他的很多東西都發表不了。我們現在所遇到的阻力和他那時的處境有類似的地方。有一次開會,澳大利亞的一個同性戀*官曾對我說,我現在在中國所做的事,就是當年金賽在美國做的。其實有很多同性戀給我寫信時說,原來覺得生活一片漆黑,看了我的《同性戀亞文化》後覺得豁然開朗。
今年兩會期間,我將透過社科院的全國政協委員第四次遞交《同性婚姻提案》,我也在網上號召廣大的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支援這個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