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第2/4 頁)
零售平均價格是每噸197。8元,而政府收購價是每噸138。4元;1953年的市場零售平均價是每噸201。6元,政府收購價是每噸157。2元。1954年的市場零售平均價是205元,政府收購價格是每噸157元。
中國政府一方面需要更多的糧食來滿足工業化和朝鮮戰爭的需要,另一方面又不願意以公平的市場價格購買農民的糧食,想把工業化和戰爭經費的負擔加在農民的肩上,這就造成了中國1953年的糧食收購危機。
*強行收購何止餘糧*
面對這場危機,副總理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陳雲提出一個長期解決方案。1953年10月1日,陳雲向**建議對糧食等農產品實行“統購統銷”,**馬上表示贊成。**政治局隨即開會透過了有關決議。
1953年11月19日,中國政府公佈了《關於實行糧食的計劃收購和計劃供應的命令》,從12月開始在中國實行“統購統銷”。
按照“統購統銷”的規定,“生產糧食的農民應按國家規定的收購糧種、收購價格和計劃收購的分配數字將餘糧售給國家”。但是實際上,所謂“餘糧”只是“虛晃一槍”,“計劃”和“分配數字”才是實質。正如陳雲1953年10月2日在**政治局討論糧食統購統銷問題的擴大會議上所說:“我們實行徵購,不要說餘糧徵集制、餘糧徵購,因為餘不餘算不清。”
*“帝國主義打來,扁擔也要打來”
陳雲承認:“實行徵購的毛病是妨礙生產積極性,逼死人,打扁擔,暴動。但不採取這個辦法後果更壞,要重新走過去舊統治時期糧食進口的老路,農村資本主義發展,裝備進口減少,建設推遲,結果帝國主義打來,扁擔也要打來。”
也就是說,為了保住工業,只能犧牲農民利益。**也是這種觀點。他說:“工人的收入是比農民多一些若把工人的工資同農民的收入平均一下,拿一部分給農民,那不是要毀滅中國的工業嗎?這樣一拿,就要亡國亡黨。”
*徵購多農民苦*
實行“統購統銷”的第一年,從1953年7月1日到1954年6月30日,連農業稅在內,中國政府從農民那裡獲得糧食784。5億斤,超過計劃75。5億斤,比上年度多收177。9億斤,增加了29。3%。
而在同一時期,中國糧食產量只比上一年增加了1。8%。1954-1955年度,長江、淮河流域受到百年不遇的大洪災,中國政府仍徵購891億斤,比上一年增加12%。而在此同期,糧食產量只比上一年增加了3。2%。很顯然,“統購統銷”大大減少了農民手中的糧食,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1954年,一些農民對合作社不滿,紛紛退社,出賣牲畜,殺家畜,砍樹,以免財產被充公。
*毛承認民怨深*
中國前副總理薄一波在《若干重大決策與事件的回顧》中說:“正如陳雲同志所預計的,統購中國家同農民的關係是緊張的,強迫命令、亂批亂鬥、逼死人命等現象都發生過。個別地方還發生了聚眾鬧事的事件。**在1960年說過,五十年代在糧食問題上,我們有兩次同農民搞得很緊張,第一次就是1953年。”
1956年4月**在《論十大關係》中承認:“在糧食問題上曾經犯過一個錯誤。一九五四年我國部分地區因水災減產,我們卻多購了七十億斤糧食。這樣一減一多,鬧得去年春季許多地方几乎人人談糧食,戶戶談統銷。農民有意見,黨內外也有許多意見。”
當年的**中央農村工作部秘書長杜潤生說,“糧食統購統銷,搞得老百姓意見很大而且徵購的糧食一年比一年多,1954年要的就夠多了,1955年又要增加,有些地方搞得農民連口糧都不夠吃。”
*用合作化統購糧食*
**也估計到,“實行統購統銷可能引起農民、市民和我國輿論的不滿。”他認為,解決這種矛盾的途徑就是農業合作化。在1953年10月2日陳雲介紹“統購統銷”的**政治局擴大會議上,**說:
“農民的基本出路是社會主義,由互助組到大合作社(不一定叫集體農莊)。現在是‘青黃不接’,分地的好處有些農民開始忘記了,他們正處在由個體經濟到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過渡時期。”
**認為,“國家同幾十萬、上百萬個生產合作社打交道,比起同一億多個體農戶打交道,要容易和便利得多”。陳雲也說:“向農業合作社進行統購統銷工作,也要容易得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