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部分(第3/4 頁)
法國人講更多的話了。
路易”
在這封信裡還附有一份將軍的委任狀和一條一級聖路易勳章的綬帶。
第51章 後備軍
第一執政的願望得到了滿足:耶戶一幫子被消滅,旺代被平定。
在向英國求和的時候,他就在想著一場戰爭;他完全懂得,他是從戰爭中誕生的,只有進行戰爭他才能變得偉大起來;他彷彿猜到了,有一天,有一位詩人會把他稱作戰爭的巨人。
可是這次戰爭,他怎麼發動呢?
共和八年憲法中有一條條款,不準第一執政個人指揮軍隊,不准他離開法國。
在憲法裡總會有個別條款是荒謬的;那些只有一條荒謬的條款的憲法真是太好了!
第一執政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在第戎建立了一個兵營。駐在那個兵營裡的軍隊可以用後備軍的名義。
這支軍隊的核心儘量用從旺代和布列塔尼抽調來計程車兵組成,近三萬人,招募了二萬名新兵。貝爾蒂埃將軍被任命為這支軍隊的總司令。
有一天波拿巴在盧森堡宮的書房裡曾經向羅朗談起過的那個計劃仍舊原封不動地留在他的腦子裡。
他準備只打一仗便重新徵服義大利;這一仗應該是一次大捷。
為了獎勵莫羅霧月十八的合作,已經給了他所希望得到的軍權:他現在是萊茵河軍總司令,有八萬人聽他的指揮。
奧熱羅指揮著高盧-荷蘭軍,統率著二萬五千人。
最後還有,馬賽納正指揮著退到熱那亞的義大利軍,頑強地抵抗著對這個國家首都的圍攻,這個首都在陸地方面受到奧地利將軍奧特的包圍,在海上被凱特海軍上將封死。
當這些行動在義大利進行時,莫羅在萊茵河發動了攻勢,並在斯托卡施和默斯克依施打敗了敵人。對後備軍來說,取得一次勝利,就是它進入陣地的訊號;取得兩次勝利就會使人對它參戰的必要性不存在任何疑問。
唯一的問題是,怎麼讓這支軍隊進入義大利呢?
波拿巴第一個念頭是順瓦萊而上,出辛普龍,拐過皮埃蒙特,進入米蘭,可是這條路線太長,而且過於暴露。
波拿巴放棄了這個主意:他想出了突然襲擊奧地利人的計劃:在別人猜出他也許要越過阿爾卑斯山前,他已經率領他所有的部隊進入了皮埃蒙特平原。
他決定從大聖貝爾納爾山口穿過去。
就是在這個時候他給那個山頂上修道院裡的主持神父們送去了後來被耶戶一幫子劫去的五萬法郎。
後來又送去了另外五萬法郎,這一次幸而送到了。
靠了這五萬法郎,修士們可以大量供應五萬人在這兒逗留一天所必須的清涼飲料。
結果是,到四月底,整個炮兵部隊都集中到了洛桑,維爾納夫,馬爾蒂尼和聖皮埃爾。
炮兵司令馬爾蒙將軍被派往前面監督運送火炮。
在這樣的山路上運送炮火幾乎是難以想象的,可是必須運過去。
沒有前例可循;漢尼拔和他的大象,他的努米底亞人和高盧人,查理大帝和他的法蘭克人都沒有遇到過如此重大的困難。
在一七九六年第一次義大利戰役時,他們沒有越過阿爾卑斯山,他們是繞過去的,他們走科爾尼什大路從尼斯直下什拉斯科。
這一次,他們進行的確實是一次規模空前巨大的行動。
他們首先要搞清楚山上究竟有沒有設防;即使沒有奧地利人,這座大山本身也已經是一個難以戰勝的敵人了!
拉納像一個迷路的孩子一樣帶了整整一個師被派了去,他不帶炮兵,也不帶軸重,穿過了聖貝爾納爾山口,取下了夏蒂榮。
奧地利人在皮埃蒙特除了一些寄存的馬匹和幾個觀察哨所以外什麼也沒有留下;因此他們只要克服大自然的障礙就可以了。他們開始了行動。
起先他們紮了一些雪橇來運送大炮,可是不管道路是多麼窄,對他們來說總顯得太寬,難以駕馭裝載著大炮的雪橇。
必須另想辦法。
他們把松樹的樹幹挖空,把大炮的炮身卡在裡面;在前面一端綁了一根供拖拉用的纜繩,在後端安了一個操縱桿。
二十名投彈兵拖拉纜繩,另外二十名除了自己的行李外還替拖大炮計程車兵攜帶行李。每一個小隊有一個炮手指揮,大家都得聽他的,在必需的時候他還有生殺之權。
在這樣的時刻,大炮要比人的血肉珍貴得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