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部分(第2/4 頁)
人智慧的火花,一絲火光,帶來黑暗中的光明,冰冷與嚴寒,再也不用侵佔身軀,溫暖自己,更是幫助了別人。仰望蒼穹的藍,頂禮膜拜之下,赤誠的心沒有任何的雜念,只是向著那經歷億萬年風霜雪雨的天空,祈求心中的平安喜樂。映襯鮮花的綠,沒有什麼可以做到這樣的無私,萬千生靈,只求一份自在,不爭,是最好的詮釋,深夜,天晴,哪怕是時代變遷,猶自孤芳自賞,在平凡中襯托著他人的偉大。。。。。。。。。那黃,那紅,那藍,那綠,是五千年的顏色,但是,一夢已千年,何曾不是當時的人,那份最赤誠的心,最美的德,不會隨著時間而消失,我想,他的傳統,已經延續至今;在每一個人心中生根發芽,甚至開出最美的花。
封建時,唐宋元明清,一個朝代一個江山,夕陽,青山,溪水,青梅,處處的繁華,到頭來只是一片舊址,任你風華絕代,也不過是一賠黃土,紅粉骷髏。可曾看見那放白鹿於青崖間的歌者,一襲青衫,舉杯邀著明月,豪放不羈的醉者,吐一口酒氣便是半個盛唐,青色,自在逍遙,是那酒中的仙,可曾看見那竹杖芒鞋輕勝馬的狂客,大江東去,風流人物,舀起一份無處評說的淒涼,把酒問青天,何等的胸襟,任風霜雪雨,泰然處之,一份白,清晰的讓人膜拜。可曾看見那馬背上彎弓的可汗,鐵騎猙獰,刀光劍影,不逝的狼煙伴著滾滾紅塵,一個開疆擴土的年代,那份赤色的英靈,可歌可泣。可曾看見手持長矛,腳踏烈馬的偉岸身影,智勇雙全,北伐之上,豐功偉績,一個人的身軀,抵得上千軍萬馬。那份紫,如同火焰般熾烈燃燒。可曾看見人間詞話中的黯然神傷,紅袖添香,攘琴鳴弦,在那年代灰色的年代,又如橙色般坦蕩一個時代一個腳印,文化的更迭書寫著連綿的刻跡,繽紛的顏色輔助著文化的傳播,也許,有的文化會被遺忘,但是,在人們的心中始終會熠熠生輝。
到如今,霓虹的絢爛,杯酒的血紅,高樓的灰白,鐵路的墨黑。。。。。。時代變了,風俗也變了,而顏色呢,天由藍色變成灰了,樹木也不再那麼鮮綠了,流水也不再澄清,鮮花也不再嬌豔。說到人心呢,也許變了吧,人之間的冷漠,隔絕了多少人的情愫,也是傷了所有人的心。疾病襲來,人們的生活不再向以前那樣規律,天災襲來了,人們的心不在向著天空膜拜,一代代,他們在享受,向著別人,向著大地,向著天空,不斷的索取,因為每個人都是堅信,他們是世界的主宰,從不會想到罪有因得。那傳承下來的堅毅,禮讓,相助,無私,胸襟坦蕩,已經在人心中塵封,牢不可破。一切的顏色都有些慘重,變得沒有以前的生機,消失了當初的活力,默默無聲。
但是,我堅信,五星紅旗依舊嬌豔,高高的在空中飄舞,我相信華夏的龍還會騰起,顏色會變的更加的璀璨,人心會更加的赤誠,我們的傳統沒有遺失,它,依舊留在我們的血液之中,不斷的流淌,傳統的文化,不老的旗幟,這時我們中國的魂,永不泯滅。
再次,一些流傳的一些小故事,給給大家分享下。
宋朝時,嶽武穆王的老師周同的力氣很大,可以拉開三百斤的弓箭。當週同死了之後,每到初一、十五,嶽武穆王一定到老師的墓前祭拜,並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後,必定會拿起老師所送的三百斤的弓發出三支箭才回去。他這份念念不忘師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後精忠報國的忠心。
尊敬師長名留後世桓榮是漢明帝的老師,而明帝對老師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裡放了老師的桌椅,就請老師坐在東邊的方位,又將文武百官都叫來,當場行師生之禮,親自拜桓榮為老師。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貴的身份來恭敬老師,可見他的用心與風範,值得大家學習。
尊師重道立雪程門宋朝時,有遊酢、揚時兩人跟著程頤老夫子學習,他們對老師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這兩位學生陪著老師,並聽老師教誨。說了一會兒,夫子便閉目養神,不知不覺地睡著了。他們兩個不敢離開,又怕吵醒夫子,就靜靜地站在兩旁等夫子醒來。夫子醒來見他們兩位還站在旁邊,便說了:“你們還沒走啊!”他們兩個回答:“我們是因為先生睡著了,沒有請命,不敢離去!”於是再把書中有疑問的地方請教夫子,最後才向夫子拜辭。出門的時候他們才發現雪已經積了三尺深了。這兩位學生,後來也都成為很有名的人。
舉凡弟子要能夠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師虛心求教,而在跟隨老師的同時,就應該要明白恭敬侍奉師長的道理。須知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導我們,是一樣的恩澤,怎麼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個能尊敬老師的人,也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