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每天教十個字。母親有時等小女兒睡了再學習;有時抱著孩子學,可以說她學的很入迷!日子長了,積少成多,母親竟然學會了很多字。後來,秀菊問母親,最想學的是什麼樣的字?母親對女兒說:“你的兩個姨都在城市住著,想她們不能見面,我想親手給她們寫信,說說心裡話!”於是秀菊就按母親說的話教,有不會的字她就請教哥哥。想不到兩個月後,母親真的用自己的手,用自己的話給姐姐寫了一封信。大姨在回信中說,她也在北京夜校學文化了,並給妹妹親手寫了回信,在信中她把妹妹好表揚,
半年以後,校長選了八十個學生家長抽考,看看掃盲的結果怎樣?秀菊母親考了第一名。校長親自獎給她一塊石板、兩支鉛筆、兩個本子與一本掃盲用的課本,還有一個大獎狀。她在講臺上領獎時,激動的紅了臉,深深的給校長鞠了一躬!她得到了一等獎。當然還有二等獎、三等獎若干。這件事在這村裡讓人議論了很多日子,成為佳話。從此秀菊與母親的關係更親密。母親有時偷偷的笑,她怎麼也沒想到女兒成了她的老師,圓了自己半輩子想上學學字的夢!
第四章 失學
1958年夏天,在秀菊剛剛升入四年級不多日子裡,在農村中、學校中傳送著一個振奮人心的訊息:毛主席和黨中央號召在農村成立人民公社。經過一段時間的充分準備後,在這年秋天的一天日子裡,全縣人民:其中有工人、農民、解放軍、學生、商人,一齊擁進縣城裡*,演節目、開大會,大張旗鼓的慶祝人民公社的成立。
人民公社在轟轟烈烈中成立了。緊跟而來的是:大躍進,大鍊鋼鐵的潮流!學校也被捲入了這股洪流之中。學生每天上學;一邊揹著書包;一邊不是挎一個筐子,就是拿一根棍子,有時學生正上著課、要是某單位來了任務,學生馬上會合上課本,停課。拿上棍子與筐子立刻去抬磚,修建小高爐、支援大鍊鋼鐵;明天又要到生產隊幫農民深翻地,學生每天連半天學也上不了。整天鬧的學生人心惶惶!不能安心學習,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兩年。在這兩年中學生沒學多少課本知識,但也不算虛度時光,因為他們都學會了不少勞動技術。
從1960年開始,公社中、生產隊中農民的公共食堂先後解散了。糧食分配方式又按評級分配。級別從一級一直到七級。級別越高分的糧食越少。
自從1959年至1961年,中國農民絕大多數都在忍受著生活困難的考驗。
雖然從1960年開始,廣大公社社員就已擺脫了大鍋飯――公共食堂;糧食分配;也恢復了各家各戶做飯吃的舊傳統、舊習慣。但是,因為當時上級政策不對頭;又加連年自然災害地裡沒打多少糧食;雖然當時糧食很緊張,但是在通購通銷時不時被自私自利的幹部貪汙一點去,別讓自己的老婆孩子捱餓!所以分到社員手中的糧食就不多了,他們摻糠加菜也填不飽肚子。
自從糧食按勞分配後,秀菊家就吃大虧了。因為他父親在外地幹工;偏偏母親這年身體又生病,三日兩頭不舒服。雖然能勉強做點飯,但卻幹不了生產隊中的累活。四個孩子上學,家中沒有一個勞力。所以在每月分糧時,她家只能分一部分人口基本糧,這些糧食供他們喝稀的還不夠。所以他們家好幾天吃不到一頓飽飯。就是這年(60年)夏天,秀菊的哥哥小學畢業了,因為家庭生活困難他沒上中學。這事對這個家來說是件大好事!哥哥在生產隊裡幹活掙點工分,就能分點糧食與青菜,家人就吃的飽一點,再說他也能幫母親乾點家務活;比方挑水、壓碾等。因此母親臉上添了笑容。
秀菊今年升六年級了,到明年她就小學畢業升中學了。她在同情哥哥的同時,又在擔心自己的命運。我要上中學,這是我多年來的理想!她多次在心中這樣對自己說。這事,她也跟母親商量過。母親說:只要娘要不了飯,娘就讓你上學!秀菊聽了娘這句話,就好像吃了一粒定心丸,她滿懷信心的投入了學習。
可是天意難違,三年的自然災害給農民的生活帶來了越來越嚴重的威脅!
全國人民實行低標準。在農村中只有少數會投機倒把的幹部家中還能吃頓飽飯。其餘的平民百性都在飢餓中受煎熬!
在農村,秋收以後到春節的這幾個月內,日子總是還好過些。隊裡每月能分些糧食,自己再摻上些地瓜蔓葉,蘿蔔葉、糠類,樹葉等,所有能吃的東西都利用起來了,總算糊糊塗塗的度過了春節。可是,長長的春天怎麼辦呢?生產隊裡的幹部都說,隊裡的糧食都已分完了,再分糧只能等退庫糧。可是,救濟糧什麼時候上級才能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