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部分(第1/4 頁)
可繞是如此,當張飛回望成德之時。心中還是忍不住有些隱隱作痛。話說張飛坐鎮壽春這些年有兩樁政績最是令他引以為傲,一是修築壽春城,二是興修芍陂。曾幾何時,張飛甚至覺得自己會成為孫叔敖那樣的名臣輔佐大哥劉備立下絕世偉業。可誰曾想,現如今不僅壽春城不經一戰便拱手讓給了曹仁,張飛本人更是不得不親手搗毀芍陂,引芍陂湖水倒灌淝水,從而阻止曹軍南下。
陳到眼見張飛對芍陂戀戀不捨,不禁縱馬上前向其勸說道。“時辰不早,還請將軍速速啟程與主公回合。”
想到劉備還在樅陽等自己,張飛當即收起心中諸般唏噓,轉而揚起手中長槍直指澤國的對岸高聲爆喝,“曹仁!今日之恥,飛他日必十倍奉還!”
建安七年秋,江淮暴雨如注。秋潮高漲,張飛藉機毀芍陂引淝水淹曹軍。由於芍陂連通淠河、洩水等諸多淮河支流,因此芍陂被毀後,不僅淝水決堤,連帶著周邊河網也一同氾濫成災。一時間整個九江,乃至廬江、丹陽兩郡的田地被洪水沖毀無數。由此可見這三郡來年歉收已成鐵板釘釘之局。不過對於劉備以及南逃的百姓來說,這場三分天災七分人為的洪水卻是他們的救命稻草。趁著曹仁被洪水阻隔之際,劉備抓緊時間將一批又一批的九江百姓自樅陽渡江送往長江南岸。
這一日望著最後一批百姓登上渡船。一直以來精神緊繃的劉備終於長舒了一口,向站在身旁的諸葛亮俯身一拜道,“此番全憑先生相助,孤與九江百姓方能脫離虎口。還請先生受孤一拜。”
諸葛亮連忙手持羽扇欠身還禮道,“豈敢,非亮助將軍。助將軍者將軍也。”
劉備深感詫異地起身反問道,“孔明何出此言?”
“若非將軍宅心仁厚,攜民渡江,感動上蒼,天公又怎會降下秋雨助將軍脫身?”諸葛亮手搖羽扇微微一笑道。諸葛亮這番話倒不算是在奉承劉備。首先如此磅礴的秋雨確實極為少見,雖然一般來說這等反季節的暴雨往往屬於天災,但這一次的暴雨倒是確實救了劉備等人。再來如果不是劉備執意攜民渡江,諸葛亮也不敢提議毀芍陂放水淹曹軍。畢竟江夏河網縱橫,牽一髮往往動全身,一旦洪水決堤極有可能一發不可收拾。所以在水淹曹軍前必須得將周遭的百姓全部撤離。而放眼天下有此魄力,有此仁心的也唯有劉備一人而已。
諸葛亮的一番話在劉備聽來卻又是另一番滋味。前次南就聚一戰劉備已隱隱覺得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在庇佑著他。此刻聽罷諸葛亮所言,劉備更是愈發相信自己確有天助。卻見他牽起諸葛亮的手笑道,“先生過謙也。還請先生以天下蒼生為念,開備愚魯而賜教。”
言罷,劉備一面命人升帆開船,一面牽著諸葛亮的手信步走進船艙。待雙方各分賓主就坐後,劉備長袖一震開門見山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大,而智太短淺,遂用猖獗,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這番問話即是劉備的肺腑之言,也是劉備的血淚教訓。遠的不說,就以最近一次偷襲南就聚而言。明明戰前推演天衣無縫,明明己方麾下有萬人敵的雲長在,明明奔襲的兵馬不遜於曹軍,可劉備偏偏就是敗了。並且不單單是敗,還是慘敗。戰後劉備思前想後,覺得他之所以會屢屢輸給曹操,歸根結底還是因為身邊缺乏一個類似張良一般能替他統籌全域性的人物。所以這會兒的劉備並不介意在諸葛亮面前坦承自己“智太短淺”。
面對劉備的不恥下問,諸葛亮顯得既謹慎又鄭重。想到兩年來的籌劃皆是為了這一刻的對策,這位年輕的謀士不禁在心中將腹稿又暗暗過了一遍,跟著便正襟危坐,朗聲對答道,“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聯蔡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策據有江東,已歷二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策,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