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然是失之偏頗的,傷害了自己的同志,對黨和人民的事業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巨大損失。這在今日是應當引以為戒的!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1)
“六年私塾”奠定國學基礎
1936年10月,經不住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的堅決要求,毛澤東一連幾夜,敘述了他自幼年的人生經歷。他說:
我8歲那年開始在本地一個小學讀書,一直在那裡讀到13歲。清早和晚上我在地裡勞動。白天我讀儒家的《論語》等四書。①
對這6年的私塾讀書生活,毛澤東後來曾這樣概括:“我過去讀過孔夫子的書,讀了‘四書’、‘五經’,讀了6年。”
對於每一位當今中國人而言,無論他多麼時尚,也無論他甚至連一句“經”都沒讀過,但對“四書”、“五經”這些詞兒,應該是耳熟能詳的。
據《禮·互解》及《莊子》記載,“經”原本有六部,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後來由於秦始皇焚書,《樂經》散失,僅存《樂記》一篇,被併入《禮記》之中,於是成為“五經”:《周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
從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起,五經就被規定為科舉用書,一直沿用到清末。
“四書”的確定,則是南宋理學家朱熹之功。他在實際教學中,為了完善儒家學說,建立系統的包羅永珍的理論體系,在原有五經的基礎上,把《論語》、《孟子》也提升到“經”的地位,再從《禮記》中分出《大學》、《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並列,合稱之為“四書”。
關於朱熹編注四書,朱自清先生有這樣一段概括的話:“但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學》的提綱挈領,便能領會《論》、《孟》裡精微的分別去處;融貫了《論》、《孟》的旨趣,也便能領會《中庸》裡的心法。有人心和道心:人心是私慾,道心是天理。人該修養道心,剋制人心,這是心法。朱子的意思,不領會《中庸》裡的心法,是不能從大處著眼,讀天下的書,論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將《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學》、《論》、《孟》合為四書,作為初學者的基礎教育。後來規定四書為科舉用書,原也根據這番意思。不過朱子教人讀四書,為的成人,後來人讀四書,卻重在獵取功名;這不合於他提倡的本心的。”
由於四書五經比較艱深,成年人理解起來也比較吃力,更別說剛入學的孩童了。於是,在古代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套兒童啟蒙用書……“蒙學”。舊時村塾蒙學最普通的是“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詩》,此外還有《增廣賢文》、《幼學瓊林》等。
據記載,毛澤東在初入私塾時,先讀的就是這類蒙學教材。這類書,用簡短的駢儷句式,且多押韻,兒童讀來,朗朗上口,便於記憶,既能識字,又長知識,以至終生不忘。其中傳達的自然觀、倫理觀、道德觀、價值觀、歷史觀等,活潑鮮明,通俗易懂,因之在民間廣泛流傳。所謂“讀了《增廣》會涉罵,讀了《幼學》會講話”,因為《增廣》多談世態人情,《幼學》多詞彙典故。這些書的內容雖同屬封建文化的範圍,不免宣揚封建思想意識,甚至還有庸俗無聊和迷信荒誕的東西,但在識字、傳授基本知識、進行生活教育和端正道德規範方面,還包含不少有益的成分,是不可一筆抹殺的。這種蒙書在中國文化傳承過程中,自有其文化史和教育史上的價值。
《三字經》相傳為南宋王應麟編纂,明清兩代續有增補,全書共376句,包括天文、地理、典籍、歷史、人物以及社會人生種種,簡要賅博,便利記誦。章太炎說:“觀其分別部居,不相雜廁,以較梁人所輯《千字文》,雖字有重複,辭無藻採,其啟人知識過之。”。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2)
作為封建社會的兒童啟蒙教材,《三字經》的確是編得很高明的。書中故事,貫穿孔孟儒家思想,但也有許多勸勤教儉,鼓勵讀書,傳授學習方法的內容。如關於兒童教育的:“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關於讀書方法的:“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還有盛讚家貧而苦讀者:“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頭懸樑,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