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爭取中間階級的群眾的工作,並把他們放到一個合適的地位,否則就不能解決中國的革命問題。
毛澤東活用《尚書》句典
毛澤東在“六年孔夫子”的私塾學習中,無疑研讀過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尚書》。
《尚書》是我國最古老的一部史書,是屬於華夏民族最早的幾個王朝夏、商、周等的歷史文獻的彙編。“尚”是上古、上代的意思,“書”是指歷史簡冊。“尚書”,用現代的話講,就是“上古的史書”。
孔子在刪定六經時,曾整理過《尚書》,所以兩千年來,儒家把《尚書》作為最重要的一部經典,尊其為《書經》。但據後世學者研究認定,這部《書經》有一半是假的,那就是晉代出現的“偽古文”各篇;只有一半才是真的,即漢代傳下來的“今文”各篇。
毛澤東對這部最古老的經書的內容是很熟悉的。在寫文章時,常常活用《尚書》中的典故和成語。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篇文章中,毛澤東說:
一九二七年革命失敗以後,革命的主觀力量確實大為削弱了。剩下的一點小小的力量,若僅依據某些現象來看,自然要使同志們(作這樣看法的同志們)發生悲觀的念頭。但若從實質上看,便大大不然。這裡用得著中國的一句老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說,現在雖只有一點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發展會是很快的。①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個典故,出自《尚書·盤庚上》。原文是:
汝不和吉言於百姓,惟汝自生毒。乃敗禍奸宄,以自災於厥身。乃既先惡於民,乃奉其恫,汝悔身何及!相時憸民,猶胥顧於箴言,其發有逸口,矧予制乃短長之命!汝曷弗告朕,而胥動以浮言,恐沈於眾?若火之燎於原,不可向邇,其猶可撲滅?則惟汝眾自作弗靖,非予有咎!
大意是說:你不把我的好話告訴百姓,只有你自取禍患。所做的壞事已經敗露,這就會害你自身。既然煽動民眾做了壞事,就應當承受痛苦,你後悔也來不及了!看這時候的小民,還能聽我規戒,唯恐他們說溜了嘴,況且我掌握著生殺大權!你有話為什麼不告訴我而用謠言去蠱惑人?恐怕民眾一蠱惑起來,就像大火燃燒在原野,不可以靠近,還能撲滅?這就是你們自己做的壞事,不是我有什麼過錯!
這是商代國君盤庚,聽到大臣向他反映,百姓不滿意他從奄(今山東曲阜)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西北)時,對大臣的訓誡。盤庚遷殷緩和了階級矛盾,推動了生產,紹復了“先王之大業”,在歷史上是有一定意義的。文中的“若火之燎於原”,是個生動的比喻,後來人們把它演變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以形容新生力量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強。
毛澤東使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是批評當時*以及黨內一些同志對時局估量中的悲觀思想,二是用以指出新生革命力量從小到大的發展規律,進而提高全黨同志的革命信心,鼓舞革命鬥志,以奮勇奪取革命的勝利!同時,還告訴人們一個可靠的科學的分析方法,這就是:“我們看事情必須要看它的實質,而把它的現象只看作入門的嚮導,一進了門就要抓住它的實質。”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二章 毛澤東與四書五經(26)
毛澤東在《湖南農*動考察報告》中說:
他們那粗重無情的斥責聲,每天都有些送進紳士們的耳朵裡去。他們發號施令,指揮一切。②
“發號施令”這一句典,引自《尚書·冏命》。原文是:
昔在文、武,聰明齊聖,小大之臣,鹹懷忠良;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以旦夕承弼厥闢。出入起居,罔有不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下民只者,萬邦鹹休。
大意是:從前在周文王、周武王的時候,國君聰明賢達好像聖人。大小官員,都滿懷忠誠正直;他們的侍衛、車伕和隨從,也沒有一個不正派的人。因為從早到晚,都在注意糾正陽奉陰違、阿諛奉承。國君出入宮廷,行走坐臥,沒有人不欽敬;發出的號召,下達的命令,也沒有不被好好執行的;臣民們尊敬他們到如此程度,各路諸侯都停止爭鬥。
毛澤東在這裡使用“發號施令”,是對農民革命運動的稱讚。在《實踐論》中毛澤東再次使用了“發號施令”時,則是對主觀主義者的批評。因為,那些主觀主義者,跑到一個地方,不願做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不觸到事情的本質,“就自以為是地發號施令起來”,其結果,也只有像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那樣:“這樣的人是沒有不跌交子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