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3/4 頁)
可是都想學治人,這是為了急用啊!砍爛門板拿來做燒火的柴,填塞水井拿來做舂米的臼,人們辦事,有時也採用這種類似的笨辦法。小鼎鍋裝水受火,可以使五味調合;骨肉間互相親愛,說壞話的人去離間他們,就會使父子之間互相危害。為貪養生之物而傷害生命,猶如把足削去一塊來適合穿鞋子,把腦袋削去一些來便於戴帽子一樣。
《淮南子》裡的這段話表露了劉安等人用他們的觀點來闡述的一些哲理。這些東西,因為歷史侷限,在今天看來,是沒有多大價值的。但是,他們創造的“削足適履”一語,卻是一句很有生命力的語言,人們常常用它來比喻那種不合理的遷就或勉強湊合的行為。
毛澤東使用“削足適履”一語,在於批評“左”傾教條主義者在軍事上的錯誤,特別是批判他們在研究戰爭規律時,不按照中國革命戰爭的客觀實際情況,只知機械地搬用反動的中國政府或反動的中國軍事學校出版的那些軍事條令,或者外國的東西,不知道“按照現時情況規定我們自己的東西”。毛澤東特別強調:“從戰爭學習戰爭……這是我們的主要方法。”這是他根據中國的社會性質和政治、軍事、經濟等情況,全面地、深刻地分析了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特點,揭示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根本規律後,創造出的全新的研究和學習戰爭規律的方法。幹革命,幹戰爭,常常不是先學好了再幹,而是幹起來再學習,幹就是學習。
這裡,毛澤東給人們有兩點啟示:一是,不論學習別人的什麼經驗,都必須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出與之相適應的東西,決不能生搬硬套,否則就一定要碰壁,要犯錯誤;二是,幹戰爭要掌握規律,幹其他革命工作也要掌握規律。
在《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毛澤東寫道:
這種批評一發展,黨內精神完全集註到小的缺點方面,人人變成了謹小慎微的君子,就會忘記黨的政治任務,這是很大的危險。
“謹小慎微”一語,原作“敬小慎微”,《淮南子·人間訓》中說“聖人敬小慎微,動不失時”,形容對細微的事物也採取謹慎小心的態度,即待人處世非常審慎。
此語更早可追溯到儒家經典之一的《禮記·緇衣》。原文是:
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慮其所終,而行必稽其所敝,則民謹於言而慎於行。”
孔夫子的話大意是說,做官的要用好話去開導手下的人,教手下人行為謹慎一些。所以,說話必須考慮它的後果,行為必須考察它有無敗壞。這樣,民眾也就會說話謹慎,行為檢點了。
孔子在這裡講的是一些“為官治民”的辦法,它們在長期的封建社會里被信奉。其中“謹於言而慎於行”一語,還被髮展為成語而被人們廣泛遵循。
毛澤東使用“謹小慎微”一語,是典型的“反其意而用之”,賦予了它貶義,用以批評那種只注重瑣事、不顧大局的錯誤傾向。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五章 毛澤東說佛教談佛經(1)
虔誠信佛的“石三伢子”
1949年5月7日,周恩來在中華全國青年第一次代表大會上作了《學習毛澤東》的報告,報告中說:
毛主席常說,他是從農村中生長出來的孩子,開始也是迷信的,甚至某些思想是落後的。他最不同意晉察冀一個課本描寫他在十歲的時候就反對迷信,說他從小就不信神。他說恰恰相反,他在小時候也是相信神的,而且信得很厲害。當他媽媽生病的時候,他去求神拜佛。
周恩來的這段話說明,毛澤東在小時候是信佛的。
佛教由印度傳入東土,與生於斯長於斯的儒道兩家完全不同。但是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佛教傳入中國後,在漫長的歷史程序中,佛教思想與儒家道家等本土文化不斷地撞擊、融合和發展,早已成為有著重大影響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佛家與儒家的互補、互用趨勢,中國禪宗的出現就是最好的例證;而北宋“理學”的出現,則標誌著儒、釋、道三家融合的完成。所以,不懂佛學,就很難讀懂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佛學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也是國學中最具獨特色彩的一個門類。這也是近現代所有國學大師們所公認的。
幼年毛澤東的信佛,是由於深受虔誠信佛的母親的薰陶感染。1936年,毛澤東對美國記者斯諾說:
我父親毛順生早年和中年都不信神,可是我母親信佛卻很虔誠。她向自己的孩子灌輸宗教信仰,我們都因為父親不信佛而感到傷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