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堂錄》和為泡爾生《倫理學原理》所作的批註中,也可以看出來。
《講堂錄》中,毛澤東記錄讀魏際瑞《銘書案曰淨厚寬平》一文時,對其中內容的解釋,摘用了《莊子》中的許多詞句。諸如,《莊子·齊物論》中的“毛嬙麗姬”、《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講堂錄》也有對《莊子》原著的解釋記錄,如對《逍遙遊》的解釋等。
在《〈倫理學原理〉批註》中,毛澤東也不時地引用了莊子的思想。例如,批註中談到“人類之目的在實現自我”時,就引用了莊子說的“痀僂者承蜩”,認為“癯瘻丈人承蜩,惟吾蟬翼之知”,意思是,駝背老人之取蟬,只有老人自己知道捕蟬之趣。
莊子(前369~前286年),即莊周,戰國時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為漆園吏。漆園也是宋地。他與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
莊周於“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他的著作有十餘萬言,大抵都是寓言,充滿了幻想。《莊子》思想豐富深刻,是先秦第一流著作。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上說,當時的貴族們(王公大人)都無法用他。相傳楚威王聞其賢,派人帶了厚禮,想請他“為相”。莊周笑著對使者說,你帶來的禮物是很重的,卿相的位子也很高。你難道不見祭祀時用的犧牛嗎?餵養了多年,然後披上美麗的“文繡”,牽到太廟中去做祭品。這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豚”(小豬),也不可能了。你還是回去吧,不要汙辱我。
他說:“我寧遊戲汙瀆之中自快”,也不願“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莊子生在戰國時代,但他遠遠避開這個汙濁的世界,不與那些“以殺人為功”的各國統治者合作。其實,那個時代許多人貪圖名利,四處跑官、買官做,也只有像莊周那樣有著大智大慧明察一切的人才能看到榮華富貴、功名利祿背後所潛伏著的殺機。
他“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將卿相的官位,比做令人作嘔的“腐鼠”;以“蠻”、“觸”之爭,諷喻當時各國之間爭城爭地的不義之戰;其自適,則以夢蝶為喻;把宋人曹商的無恥鑽營,譏為舐痔之術;把目光狹小的人,譏為“井底之蛙”。他是以形象生動的比喻和嬉笑怒罵的筆墨,來揭露汙穢沉濁的黑暗社會。他的學問博雅宏大,文章汪洋恣肆,在中國學術史和文學史上的影響極為深遠,所以被後人尊稱為“莊叟”、“蒙叟”。
第四章 毛澤東智品諸子(4)
《莊子》一書,現存的有晉郭象的注本,向秀也注過《莊子》,向死其注尚存,郭象是參考了他的著作的。《莊子》一書共三十三篇,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就其性質來說,可分為五類:
第一類講全生,即保全自己,免受危害,如《養生主》、《人間世》等。
第二類主要是對舊世界的批判,反對禮,如《馬蹄》、《駢拇》、《胠篋》、《在宥》。
第三類講養生和修煉,如《刻意》、《繕性》、《達生》之類。
第四類是講自然觀的,如《天地》、《天道》、《庚桑楚》等。
第五類主要講相對主義,如《逍遙遊》、《齊物論》和《秋水》等。
莊子不僅是先秦最大的哲學家,而且是詩人,是文學家。這是莊子有別於其他思想家、哲學家的特點。對於舊世界,他和老子一樣,是採取批判態度的。老子主張“絕聖棄智”,莊子進一步以為“聖人不死,大盜不止”。莊子對舊的統治者也是充滿了憤激之情,以為:“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然而莊周在思想方面,發展了《老子》消極的一面,把過去人們所創造的一切文明,都看成是社會*的根源,主張“絕聖棄智”回到“愚而樸”的矇昧時代去。這是他思想消極的一面。
莊子的文章變幻奇詭,汪洋恣肆,所謂“意出塵外,怪生筆端”,魯迅說,“其文則汪洋闢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對後世文學創造有極大的影響。
毛澤東多次運用《莊子》的寓言典故,來說明政治、經濟、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問題。這種運用,既有力地說明了道理,又生動活潑地闡釋了莊子的思想。
1927年,毛澤東在《湖南農*動考察報告》一文中談到農民做的十四件大事。在敘述第七件事“推翻祠堂族長的族權和城隍土地菩薩的神權以至丈夫的男權”時,毛澤東談到了發動群眾的重要性,毛澤東說:
菩薩要農民自己去丟,烈女祠、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