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部分(第2/4 頁)
,而且可能委身當區區一個西席的人過了一遍,須臾就苦笑了起來。
“你是說,你為了這次歲考,在那位方先生門下學習?”
管用了!他就說嘛,方先生能被汪道昆認可,成為汪二老爺汪道貫的業師,即便不是名滿天下,可也絕對不是什麼等閒之輩!
汪孚林心裡這麼想,但臉上卻越發恭敬。他當然不會把方先生教自己怎麼巧妙地夾王學私貨這種事說出去,只是把方先生用題海戰術,把他和程乃軒折騰得欲仙欲死這種強化特訓給渲染了一番。緊跟著,他就詞鋒一轉道:“而學生收到那樣兩道題之後,坊間突然瘋狂流傳相同的題目,即便不是大宗師身邊有人洩露,而是有人打算藉此招搖撞騙,可倘若大宗師今科歲考真的只出兩題,也容易引來閒話。所以學生才假託何老先生,請大宗師寧嚴勿寬,寧可多出題,也不能少出題,讓人有鑽空子的機會,如此方才不負大宗師長途跋涉,親自蒞臨徽州府調考的一片苦心!”
“你就不怕本憲出題的時候嚴苛,判題的時候同樣嚴苛?”
“大宗師行事素來一視同仁,學生當然不敢置喙大宗師的一片公心。”汪孚林很恭敬地躬身一揖,接下來卻小聲說道,“不過其實是因為方先生說,鄉試題多,不少在歲考科考名列前茅的到了鄉試就折戟而歸,既然如此,歲考和科考能收緊一些,生員也能真真切切地體會到鄉試的壓力,如此方才能夠收到成效。如果學生不幸落了低等,那也是自己不夠努力,絕對不是大宗師嫌棄學生多事。”
謝廷傑頓時為之氣結。想到汪孚林背後那位嚴苛的老師,哪怕他本來想在評等上卡一卡這個小秀才,可此時此刻不得不改了主意。雖說他不會徇私情,但該是什麼就是什麼,總不至於讓人背後說他不公道。接下來,他也沒什麼可說的,正要開口趕人,突然想到了當初汪孚林那篇策問中最後一句話。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你自己的原話,還是有出典?”
林則徐老大人,對不起了,得給您換個朝代!
汪孚林在心裡默默唸叨了一聲,這才用十萬分誠懇的表情說道:“大宗師,這是我從前在書坊翻到的一本絕版書上,講的一個故事。宋時一位林姓官員被貶謫遠方戍邊,吟了一首詩辭別老妻,道是:‘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老妻問他典故,他說,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做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裡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他正是仿此而作。學生今日寫策問的時候一時心頭激昂。就把此句給用上了。”
他唯恐謝廷傑不能身臨其境體會林則徐的心情。改頭換面說了個虎門銷煙的故事。當然,把滿清和英國的故事改成了南宋和金,把林則徐說成了小官,把硝煙說成了毀掉某種麻痺神經的草藥,把史書說成了文人筆記……雖說彆扭得很,但他只看謝廷傑表情,就知道自己這故事掰得不錯。本來嘛,這種大義凜然的詩句。他一個小秀才吟出來多不自然?
謝廷傑本來還在琢磨,如果這兩句詩是汪孚林做的,需要怎樣的經歷和環境,可此時此刻,汪孚林卻侃侃而談,直接坦白是書裡看來的,不是自己寫的,甚至連故事都和盤托出,他不禁頗為滿意。奈何讓他不滿意的是,問汪孚林是哪本書。汪孚林卻直接推到了當初被人打傷頭,如今再也想不起來了。於是。他不得不提筆記下這首既頌君恩又抒抱負的抒懷好詩,又記下了這個故事,這才放了汪孚林離開,但心裡再次把對汪孚林的評價提高了一個臺階。
那兩句詩如此壯懷激烈,可既然連他都沒有聽過,足可見那書確實是絕版。須知唐宋多少名篇,就連李白那樣名聲赫赫的詩仙,至今都已經有很多詩歌失傳了,汪孚林要硬說是自己做的,別人也難以查證,人卻爽快承認是看來的,足可見人品誠實。而且會因為外間考題流傳,養子陷入窘境,於是用那樣的方式給他送信,也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其人膽色擔待。
至於汪孚林,從教諭署出來時,他自然而然地神采飛揚,心裡甭提多樂呵了。不但平安過了這一關,還刷出了一個誠實小官人的形象,實在是一舉兩得!當趙五爺迎上前來的時候,他就笑著眨了眨眼,見對方如釋重負,他和這位壯班班頭並肩往外走的時候,便笑呵呵地說道:“只要大宗師在歙縣這段時間,趙老哥你幫我看好那個蕭典吏借的人,那就萬無一失了。”
“這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