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你對噴的力量一無所知(第1/2 頁)
陳文倩算是一個資深政治家,作為MJ檔當年的頭號喉舌,她曾號稱灣灣政壇最能挑GM檔錯的人。
所以陳文倩提的政治細節問題,一般都是刁鑽得不能再刁鑽,連MYJ或者LZ/SCY聽了都要頭疼的。
今天的辯題涉及到治理城市擁堵。尤其是涉及到“政府的非強制性行政規劃和干預,究竟能不能起作用、起多大作用”這個問題。
所以陳文倩深思熟慮地舉了洛杉磯的擁堵城市病例子,來作為攻擊點。
這個攻擊點,選得非常的好。
可以說,如果只允許提問者舉出地球上的一座城市,作為“政府行政治堵失敗的反面教材”。
那麼,只要這個提問者確有見識,那麼她就一定會選洛杉磯來上這個恥辱柱。
或許洛杉磯並不是地球上最堵的城市。
但它確實是這個地球上因為自己“作”而變得最堵的城市。
跟很多不瞭解米國的華夏人印象中的不同。
真正去過洛杉磯的人,都知道那兒簡直形似一座大農村——或者說得好聽一些吧,是一座“覆蓋數千平方公里的連綿不絕的城鄉結合部”。
作為全米第二大城市,洛杉磯核心都會區擁有1300多萬人口,但這座城市和東部的紐約相比,卻幾乎沒有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是平坦放縱地任性鋪開。
這導致這座城市的市區面積,比紐約要廣大好多倍;也導致居民要想通勤穿過城市,需要行駛的路程也非常遙遠。
當初洛杉磯縣政府如此規劃時,想法是很好的:那個年代的米國大西部,地廣人稀,土地便宜。蓋房子的主要成本是建築成本而不是地皮成本,地皮可以隨便揮霍。所以不起高樓大家住著舒服寬敞,成本還廉價,何樂而不為?
至於城市太扁平、不夠立體導致的“城市面積太大、穿城通勤困難”的問題,當時的官員是這麼拍腦門的:可以想辦法把洛杉磯規劃成四五十個社群聚落衛星城,每個社群聚落裡面都有工廠、商業體、CBD寫字樓區塊、居民區、教育醫療……
然後最好實現“每個區的人民,平時工作、生活都可以不用離開自己所在的那個區,在區內部消化掉通勤需求。那樣也就沒多少人需要穿越整個洛杉磯市區大範圍長途移動,擁堵問題自然就沒有了”。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規劃完成之後,加州人發現洛杉磯的產業格局變化太快了。
作為引領全世界文化和傳媒產業的龍頭,這座城市的工作流動性和社會階層變化太劇烈。幾乎全世界所有創意產業的革M都在這裡發生,每年有幾百萬洛漂黯然離場,又有幾百萬全球鄉下來的洛漂雄心壯志塞進來。
所以政治家們“希望居民在本區工作和生活”的願望假設根本就沒有實現過。1300萬洛杉磯人很快恢復到了“不管住在哪裡、不管工作在哪裡,還是要經常穿過全城”的生活狀態。
然後城市不可逆的塞爆了。
在2007年的地球上,還沒人想過這種問題政府能否透過規劃來解決。
事實上,這個解決方案跟今天的辯題也並非直接相關。
但既然陳文倩想用這招,來證明“行政管制不一定有用”。
那不管這個問題是不是自己的職責範圍,馮見雄肯定是要反其道而行之,讓她死個明白的。
……
“洛杉磯的問題,並不是‘政府行政管制手段對治堵無效’的證據,那只是洛杉磯當地施政手段不夠聰明導致的。
我可以找一個人口規模、都市面積和行政面積都相近,而且也都貫徹了‘城市分散化’治理政策的同類例子,來作為證明。
比如德國的北威州——北威州擁有3點2萬平方公里面積、1800萬人口。而大洛杉磯地區有5個縣、8點9萬平方公里面積、同樣是1800萬人口。
只算洛杉磯都會區的話,是平方公里和1300萬人口。而統計德國北威州各大城市地區的人口和麵積,可以看出北威州的城市人口與洛杉磯都會區幾乎相當,城市面積卻比洛杉磯都會圈還小30%~40%。
那麼,德國人堵車了麼?德國人面臨特大城市病了麼?稍微有些常識的人都知道,並沒有。德國是全世界發達國家中治理特大城市病治理得最好的國家。
那個國家只有柏林有300多萬人口——那還是因為東德當年有蘇聯化的規劃傾向,導致的歷史遺留問題。而全德只有3座過百萬人口城市,第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