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聲 江山如畫(第2/4 頁)
的人力,在情理之中,但是這個狀態不能持續太久,不然長期的奴隸制,只會導致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不符合華夏從古至今傳承下來的一些文化思想。
華夏這個民族,從來都是一個包容、愛好和平的民族,而不是喜好於殺戮和壓迫的民族。正是因此,這個民族才能歷經五千年風雨而屹立不倒。
李藎忱可以促進這個民族的發展,但是絕對不能毀壞這個民族的這種美好品質。
天良喪盡,則天亡之!
李藎忱雖然並不信天,但是對於冥冥之中的因果、報應和迴圈有所敬畏。
二來呢,自然是因為這些高句麗人和東瀛人,本來就會想要努力躋身進入大漢社會,所以在對外征戰上,這就是再好不過的刀!李藎忱想到了二戰時期,高喊著“板載”亡命衝擊德三陣地的美軍日裔軍隊,更想到了往往在屠殺華夏百姓更狠辣的朝鮮聯隊。
現在這兩把刀,該為自己用一用了!
事實證明,這兩把刀還真的挺好用。
當大漢新元九年,大漢軍隊北伐草原的時候,東瀛人和高句麗人組成的軍隊一路向前瘋狂衝殺,幾乎是亡命的打法,讓原本以為以騎兵對步卒會佔據絕對優勢的薛延陀人吃了大虧。
這就是一幫瘋子!
而薛延陀人是草原上出了名會見風使舵的,可不是亡命徒。
所以最終草原一戰,以薛延陀人向西遷徙告一段落,大漢擁有了對整個漠南和漠北的控制權。隨之大漢工部在漠南草原上發現了大量的礦產,拉開了草原開發建設的大幕。
除此之外,李藎忱也找不到別的能夠收攏草原民心、讓大漢徹底建立對草原統治的方式。
大漢新元十年初春,西北漢軍在裴子烈的統率下進攻西域。
擊破薛延陀部的大漢,已經掌控了整個草原,因此最後大漢對西域的戰爭變成了大漢透過吐谷渾、敦煌和草原三個方向夾攻。
高昌便是扼守星星峽、獨自面對從敦煌而來的漢軍,尚且不能敵,漢軍來了一個三面夾攻,這可真的要了老命了。
很快西域各國臣服,大漢重設州府,宣告西域在離開華夏版圖三百年之後,重為大漢所有。
同年五月,大漢南洋艦隊帶著海軍陸戰隊登陸天竺。漢軍陸師在陳智深、戴才的率領下,自巴蜀、嶺南等地挺進南中,接著穿過已經開闢出來的茶馬商路,配合海軍陸戰隊拿下天竺西部多處小國,算是在天竺站穩腳跟。
而大漢這樣做的首要目的,倒不是進攻天竺,而是先給天竺一棒槌之後,一口吞併已經被大漢三面包圍的後世整個中南半島——南邊大海上實際上也有海軍——這半島上最強大的國家就是林邑,別的一群還生活在熱帶雨林之中的蠻夷部落,自然沒有還手之力。
大漢之版圖,在這一年,已然勝過歷史上華夏任何時代。同時戰火也已經徹底離開華夏傳統疆域,在蔥嶺以西以及天竺東部燃燒。
大漢新元十二年春,清波盪漾,從鴻溝一路向北,透過鄴城延伸到幽州的運河終於修通,這也代表著一艘貨船完全可以從最南方的番禺一路北上一直抵達燕郡,避免了海路的風險顛簸,另外也加強了南北之間以及中原和遼東之間的聯絡,遼東這一片黑土地,大漢自然是要牢牢的握在手中,運河的修通自然也意味著移民、開墾等等將會進行得更順利。
與此同時,一條從淮北經過青州直接抵達鄴城的運河也在挖掘,以帶動青州沿線的發展。
大漢新元十三年冬,隨著一聲“嗡嗡”轟鳴,黑漆漆看上去其貌不揚,噴著蒸汽彷彿怪物的火車頭,從洛陽城外開出,一路向東,行進到滎陽郡,一路沿著鐵軌通行,試車順利,代表著蒸汽火車這種新式交通工具在陛下當初於長安初次提出這個概念的八年後,登上了歷史舞臺,比另一個時空中提前了一千二百多年。
最先修建起來的洛陽-滎陽線,既是為了方便把洛陽城和滎陽這個鴻溝一側的重要碼頭城鎮聯絡在一起,也是為了摸索試驗火車的可行性,畢竟箇中很多細節,李藎忱本身也只是知其一不知其二。
火車的執行成功,自然也就意味著之後朝廷可以大規模的鋪軌,直到天下通軌,九州會被這一條條軌道牢牢地纏繞在一起。
民族的融合、國家的向心力,也不只是說說而已,朝廷只有採取了實際行動,才能讓人心服口服。
大漢新元十四年秋,海軍組織艦隊南巡,發現海外陸地,向陛下進獻各種珍奇異獸,其中就包括報紙上惹來很多人矚目的袋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