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1/4 頁)
○山南道第七
§敘事
山南道者,禹貢荊、梁二州之域。(《尚書》曰:荊及衡陽惟荊州,華陽黑水惟梁州。今按:荊州之南界屬江南道,東界入淮南道;梁州自劍閣而南為劍南道,其北垂又入隴右道。《漢書·天文志》曰:翼軫為荊州分野。)北距荊華二山之陽,絕漢水而南至江;西距劍閣,盡其地也。荊州,楚文王始都之。褒州,古褒國也,是為媯墟。(《江陵記》曰:楚文王始自丹陽徙都於郢。今州北南城是也。《水經注》曰:漢水東經媯墟,在金牛縣界。皇甫謐《國都城記》曰:褒國故城在縣東二百步。)襄州,禹貢荊豫二州之界,鄧州,後漢之南都也,光武起焉。
§事對
【南荊 西楚】《周禮》曰:正南曰荊州。《史記》曰:自淮北沛、陳、汝南,南郡為西楚。
【雲澤 景洲】《春秋文耀鉤》曰:大別以東至雲澤、九江、衡山、荊州。今按:即雲夢澤也。《吳志》曰:魏將夏侯尚圍南郡,作浮橋度量景洲。今在江陵縣界。已上荊州。
【南峴 北津】《荊州記》曰:襄陽本楚之下邑,桓溪帶其西,峴山亙其南。習鑿齒《襄陽記》曰:襄城本楚國之北津。
【習池 葛井】《襄陽記》曰:峴山南八百步,西下道百步,有習家魚池。《荊州記》曰:諸葛亮宅有井,深四丈餘,口廣一尺五寸,累磚如初。已上襄州。
【厲鄉 舂邑】《左傳》曰:楚伐徐,齊師伐厲以救之。杜預注曰:隨縣北有厲鄉。《漢書》曰:元帝以舂陵卑溼,割蔡際之白水二鄉為舂陵侯邑。
【隨國 唐鄉】《左傳》曰:鬥伯比言於楚子曰:“漢東之國隨為大。”杜預注曰:隨國,今義陽隨縣也。又曰:晉楚戰於邲,唐侯為左拒。杜預注曰:唐屬楚,小國,義陽安昌縣東南上唐鄉是也。已上隨州。
【馬水 鼉湖】《南雍州記》曰:龍居縣南有馬水。《荊州記》曰:沔陽縣東二十里有鼉湖。已上覆州。
【獸牙 狼尾】《宜都山川記》曰:獸牙山有石壁,其文黃赤色,有牙齒形。《勾將山記》曰:縣去山四十里,別從狼尾灘下南崖。已上峽州。
【黃龍 白帝】《荊州記》曰:峽之首北岸曰白鹽峰,中黃龍灘水,沿溯所忌。《水經注》曰:白帝山,北接緣馬嶺,南接赤甲山。
【九坂 三溪】《荊州記》曰:寒山九坂,最為峭險。又曰:三溪水南流數里,南注大江。已上夔州。
【明月峽 縉雲山】《華陽國志》曰:巴郡江州有明月峽。峽首南峰石壁有圓孔,形如明月,因以為名。《縉雲山傳》雲:黃帝於上合神丹藥,故山得名焉。
【涪陵 陽闕】《漢書》曰:巴郡領涪陵縣。晉《太康地記》曰:李雄亂,復於陽闕更置墊江縣,亦屬巴郡。按:今州即古巴郡。已上渝州。
【龍蹊 牛道】《道家雜記》曰:張魯女曾浣衣于山下,有白霧蒙身,遂孕。恥之自裁,臨死謂婢曰:“死後破吾腹。”婢依其言,破得龍子一雙,遂入漢水。女殯于山頂。龍子後數遊母墓前,遂成蹊徑。《十三州志》曰:秦王未知蜀道,乃刻石牛五頭,置金於尾下,言此天牛能糞金。蜀人信之,乃令五丁共引牛成道。今在褒城縣界。
【讓水 廉川】《梁州記》曰:梁西南十里有讓水。《水經注》曰:廉水出巴嶺山,北流廉川。今在南鄭縣界。已上樑州。
【駱谷 龍亭】《水經注》曰:路谷水源出駱谷,南流。《梁州記》曰:龍亭縣屬儻城郡。已上洋州。
【黃花川 紫柏坂】《水經注》曰:大散水西流入黃花川。《華陽國志》曰:梁泉縣東八十里有紫柏坂。已上鳳州。
【武關 文邑】《史記》曰:秦昭王遺楚懷王書曰:願與君會武關,面約結盟。今在商洛縣東。《水經注》曰:洛水東北過文邑,在洛南縣。已上商州。
【金水 錫城】《漢水記》曰:金水郡領金岡縣,本金城郡,後魏改之。《梁州記》曰:後魏□華陽、金城二郡為忠城郡,領鄉亭、錫城、金川三縣。
【虞舜祠 漢高廟】《水經注》曰:西城縣故城內有虞舜祠。《梁州記》曰:洵陽縣南山下有漢高帝廟。已上金州。
【梅溪 棘水】《南雍州記》曰:南陽縣七里有梅溪。《水經注》曰:棘水經新野縣,歷黃郵聚。
【五壟 六門】《周地圖記》曰:五壟山有五梁,漢延相接,曰六門堰。西三里擁湍,邵信臣所作也。已上鄧州。
【熊川 龍井】《南荊州記》曰:豐利郡領豐利、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