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部分(第1/4 頁)
君心”。王振之後的劉瑾、魏忠賢都是這種情況。
正統初年,因為外廷有“三楊”,內宮有太皇太后張氏,王振尚處處小心,不敢囂張。但是張太后在正統七年(1442)去世,“三楊”也先後去世,使得王振可以肆無忌憚地弄權了,大興土木,廣收賄賂,使用重刑,威勢傾朝廷。而且他還依仗皇帝的威嚴排除異己,樹立朋黨。正統朝的政治日趨腐敗。
由於明朝的江山是推翻元朝統治,從蒙古人手中奪過來的。明朝建立後,蒙古人雖然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但在北方草原地區仍然有很大的勢力。洪武元年(1368),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
即皇帝位不久,就命徐達領兵出征北元。元順帝見大勢已去,逃離大都(今北京市),返回漠北。雖然蒙古無力與明朝一爭天下,但雄踞北方,時刻都是明朝的重大威脅。因此,明朝歷代統治者都把北元作為心腹大患看待。太祖分封秦、燕、晉、寧、遼、岷等邊塞諸王,分鎮要害邊地,屯駐重兵,形成了一道抵禦蒙古的防線。洪武年間,太祖還多次出兵打擊蒙古勢力。永樂年間,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實際上是把抗蒙總部搬到了前線,先後5次親征,使得北部邊境稍得安寧。在最後一次親征途中,朱棣病逝。
自仁、宣時期起,明朝對蒙古政策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對蒙古主要採取以攻代守,主動出擊的策略,長驅直入,極大地削弱了蒙古各部的勢力。此時則轉變為鎮守九邊、互市往來的以守為攻的方針。蒙古遊牧經濟有其內在的不足,生產分工不發達,手工業製造水平低下,因此日用品、手工業品缺乏,必須依靠其他途徑獲得。獲得的手段不外乎有兩種:掠奪和貿易。貿易又分為朝貢貿易和馬市貿易。馬市貿易,設於邊境,蒙古以駝馬皮毛換取日用品,但明朝政府明令禁止買賣銅、鐵、兵器。
朝貢貿易,始於永樂朝,入貢駝馬獸皮,明朝則估價給值,另有大量賞賜。但是這種朝貢體系隱藏有很大問題,蒙古派遣的使團人數越來越多,沿途州府供應吃力,而且其間夾雜不法之徒,頻頻生事。如果得不到滿足,蒙古就會侵犯邊境。
正統初期,英宗忙於用兵麓川,無暇北顧,使得也先(蒙古首領,自稱太師淮王)利用機會擴大勢力範圍。也先先是向西發展,將依附明朝、屏衛明朝西翼的各蒙古部落收服,然後揮兵東下攻取兀良哈三衛。此時,也先的勢力範圍西起今日的新疆、甘肅、青海,東至遼東地區,並不斷騷擾明朝的北邊。
不僅如此,他還經常派人以向朝廷進貢為名,騙取賞賜,因為當時明朝對進貢國家的使者,無論貢品如何,總要有非常豐厚的賞賜,而且是按人頭派發。也先也是看中了這一點,派出的使臣不斷增加,最後竟加到3000多人。正統十四年(1449),也先遣使2000餘人進貢,詐稱3000人。王振怒其詐,下令減少賞賜,也先遂以此為藉口領兵大舉進犯。
王振認為這是揚威遠方的機會,也是進一步提高自己在朝廷中威信的機會,於是極力攛掇英宗貿然親征。英宗年少氣盛,自己也想仿效曾祖父成祖掃蕩漠北,因此決定草率親征。由於當時明庭的主力都在外地作戰,一時難以調回,因此朝中大臣都勸阻英宗不要親征,但最後還是沒有改變英宗的態度,於是七月十五日,英宗命御弟朱祁鈺留守北京,自己率領從京師附近臨時拼湊起的50萬大軍,浩浩蕩蕩出征了。
由於連天大雨,加之糧餉接濟不上,軍隊計程車氣非常低下。行到大同附近,看見被也先殺的屍橫遍野明軍屍體,英宗和王振都動搖了,於是決定撤軍。但是王振的老家在蔚州,離大同非常近,於是他決定大軍繞道蔚州撤退,王振的提議立即遭到群臣的反對,認為這樣會耽誤撤退的時機,但是王振那裡聽的進去,加上英宗也希望給王振衣錦還鄉的機會,於是大軍開始朝蔚州方向移動。
這時,王振又心血來潮,怕大軍經過會踩壞家鄉的莊稼,自己就會背上罵名,於是建議按原路撤軍,就這樣寶貴的時間被耽誤了。當大軍行到懷來附近時,由於錙重還沒有趕到,於是王振下令原地駐紮等待。如果這時英宗能夠進懷來城駐守,那麼歷史將被改寫,不過歷史就是歷史,沒有那麼多的假設,就在八月十三日懷來城外的土木堡(今河北省懷來縣以東20裡處),明軍被也先大軍趕上,並被包圍。也先切斷了明軍的水源,土木堡地勢雖高卻沒有水源,掘地兩尺仍不見水,士兵飢渴兩日,戰鬥力大為下降。也先假意議和,趁明軍不備,發動總攻。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轉瞬間就由貴不可言的皇帝變為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