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2/4 頁)
束了。
本來有高人好心指點小字一番,小字才知道這拉票、上傳原來還有這多講究,這學問,真是玄妙。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小字今天一天沒空不說,晚上回來還要去值班。呵呵。明天如果稿件夠用,就爭取能多加一更,也算是個交待。
謝謝朋友們支援。
第十七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
盧鴻聽了李伯方這話,不由淡淡一笑道:“有何不可?前輩請細細品鑑。”說罷,便將銅鏡小心翼翼地交到了李伯方的手中。
其實剛才他差一點把銅鏡放在桌案上讓李伯方自己拿,還好省悟起這不是講記憶中前世規矩的時候了,不然非鬧個笑話不可。
李伯方手捧銅鏡,卻轉向身邊老者道:“張兄,你看這…”
那張姓老者也不說話,伸出雙手,取過銅鏡,先是上下左右細細打量了數番,“嗯”了一聲,又以手指上長長的指甲,輕輕颳了幾下。然後一手托起銅鏡,將耳朵湊過來,另一隻手在鏡邊上輕彈幾聲,微微點點頭。思索片刻,又自懷中拿出一條柔軟絲巾,在銅鏡上擦得數下,分別看了看絲巾和擦過的銅鏡,又將銅鏡放置鼻前嗅了一下。
李伯方在旁邊等得心急如焚,不好高聲,只是輕輕催問:“張兄,如何?”
那張姓老者仍不出言,只是把銅鏡又交回李伯方手中,輕輕點了點頭道:“真的。”就又閉目不再言語。
一聞此言,李伯方臉色更是灰暗,楞楞地把手中銅鏡交給盧鴻,轉過身來面向眾人,一時說不出話來。
忽然之間,李伯方從懷中掏出自己那面銅鏡,對張姓老者道:“張兄,你也曾親口對我說過,我手中這面銅鏡,也是秦代古鏡無疑啊。”
那老者又是點點頭,仍是一言不發。
李伯方便如抓住救命稻草一般,向盧鴻說道:“盧公子,你手中這面銅鏡自然是真;只是我手中這方,也是如假包換的秦代古鏡,怎麼見得你的那面,就是真的明鏡,我的這個就是假的?”
盧鴻眼中閃著自信的光芒,朗聲說:“李前輩手中這方銅鏡,與晚輩手中這方,卻是有些不同之處。”
說罷,盧鴻將手中銅鏡舉起道:“各位請看,晚輩這方銅鏡,色澤暗古,隱透紅褐之色;而李前輩手中這方,卻是深灰之色。需知歷代銅鏡顏色,因時間不同而異。秦漢古鏡,色做深灰;東漢以來,色為淡灰;自晉以來,微帶銀白。唯有上古銅鏡,才能如小可手中這般透出暗紅的色澤。因此李前輩這方銅鏡,小可認為當斷在漢代,適才張先生認為當斷在秦代。其實秦立國不過數十年,更兼幅員遼闊,四境風情不一,無論在秦在漢,也都有可能。”眾人聽了此言,紛紛點頭,就是那張先生,也不由微微頜首。
盧鴻繼續說:“諸位試想,那秦宮明鏡,傳自上古,方可收入秦宮,以為寶藏。若真是秦時當代所制,甚或漢時器物,又怎會是那秦宮舊藏明鏡?”
不待眾人出言,盧鴻又對李伯方說:“李前輩請將你手中銅鏡之光,投於壁上。”
李伯方聞言,便將手中銅鏡光映照壁,又現出“滅情見性”四字來。
盧鴻說:“若諸位覺得只以顏色斷代,或有偏差,再請看李前輩手中銅鏡映出這‘滅情斷性’四字,乃是標準的小篆字型。秦滅六國,使書同文,車同軌,李斯並趙高等,創規小篆,頒行天下。可見李前輩手中銅鏡,必是秦滅六國之後所制,絕無可能是秦宮中舊藏。小可手中這件,所映字型卻是古篆,與三代禮器上銘文,同出一輒。”
盧鴻又將自己手中銅鏡光映在照壁之上,只見清清楚楚四個古篆“天人合一”,對比之下,一目瞭然,眾人更是點頭稱是。
盧鴻又繼續說道:“此外諸位再看,小可手中這方鏡中字型清晰,但觀之後背,卻絕無文字。”說罷他將手中銅鏡反轉來示與大家看,只見鏡背面花紋繁複,古色古香,卻不見文字裝飾。
原來磨製好透光鏡後,盧鴻便在鏡子背面重新加工了紋飾。更何況古篆“天人合一”四字筆畫極其簡單,非常容易便隱藏在花紋中,若非知情之人,哪得發現?
展示完自己手中銅鏡,盧鴻又道:“李前輩手中這方古鏡,小可曾在古籍中略窺得一點來歷,乃是當時邪教中人刻意仿製,但其手段終有痕跡可尋,便是銅鏡背面必然要寫上同樣的文字,且映出來字跡模糊,絕不能如真品般巧奪天工,另人無從捉摸。”
李伯方臉若死灰,抖抖擻擻地把手中銅鏡翻過來,其背面正是鑄有“滅情見性”四個字。
盧鴻眼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