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鴻千呼萬喚,只是當作沒聽見。
盧鴻無法,只得迴轉書房。看著眼前成堆的典籍,方知在這資訊極不發達的唐朝,若想學業有成,是件多麼難的事。此刻不由他想起那位格竹的王陽明大偶,心下連連慨嘆不已。
思來想去,也只有自己著手,邊整理邊學習,儘可能地將能搞清楚的先弄懂,存疑之處,也只好暫且記下,留待日後遇到明師再行請教了。想到此時,不由他心中鬱悶難當,站起身形,對著視窗高聲唱道: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創造人類的幸福,
全靠我們自己!”
…
只嚇得旁邊伺候的小三兒打了一個激靈,不知道盧九公子突然發了什麼瘋;又聽他唱道不靠皇帝什麼的,又隱隱地害怕擔心。好在看盧鴻唱完,便老老實實坐下開始做功課,再沒有其他不正常的表現,這才慢慢放下心來。
自此以後,盧鴻便改變了讀書的方式。經、子二部,以原作為綱,將有關注釋著作,按藏書目錄選出重點,對原文對照研習。中間凡有所得或存疑,便寫下筆記摘要,以便考據。此法雖然進展似乎不快,每天也不過幾個章節罷了,但效果卻是好得多了。只是書房中從此便四下全是展開的各類書籍,弄得擺攤也似,嚇得小三兒動都不敢動,唯恐一不小心把哪本書帶亂了被公子批一頓。
習經之餘,盧鴻便在史、集二部中,挑選喜愛的書籍,手邊常置幾部。功課累了,翻看誦讀,就當是放鬆。雖然瀏覽時似不經意,翻看甚快,但他現在腦力超群,喜愛的文字,大多過眼成誦,手頭書換了一部又一部,自覺所得甚多。
如此試行了一段,為學之路已經漸入佳境,自我感覺很是不錯,盧鴻便自己又加上了兩份功課——作詩與練字。
後人一提起詩歌,便說道是唐詩宋詞。又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唐詩實是華夏詩歌史上的頂峰,名家名篇,如星漢燦爛,數不勝數。只是此時還是初唐早期,就連初唐四家中的盧照鄰,還忙著吃奶與尿床,唐詩的發展,也遠未到成熟之時。此時詩風,尚多齊梁以來綺麗餘習,所謂“麗藻窮雕飾”,華靡浮豔之風勝行;詩體格律亦不規範,平仄粘對未成定製,七言詩也不多見。
但盧鴻自然不會有這等阻礙,他前世如唐詩三百首之類,早就耳熟能詳,雖然此時不屑於抄襲剽竊,但作詩吟詞,于格律體裁,卻是精密完整。他前世也常寫些題畫詠懷的詩作,只是於平仄韻律,偶有不葉;用語遣詞,每多習氣。現下身臨唐朝,平仄用韻,語言風氣,已是再無疑難。隨著他學業日漸精深,這幾日覺得詩作也頗有進境,小小有些自得。
只是這些詩作,只能自己偷偷練筆,卻是不敢拿出來給人看。他小小年紀,有個“神童”的稱號,能寫出好詩句來倒也不為過。只是這些詩格律如此成熟,若人見了,卻未免起疑。所以平時寫的詩覺得尚可的,自己抄錄成冊,藏在書房之內,不為人所知。
盧九公子學業精進,詩文有成,自學成才之路已是步入正軌。只是不想在練習書法時,卻遇到了一個老大老大的難題。
第一章 工欲善其事
盧鴻遇上的難題很簡單,也很現實,那就是——他找不到寫大字的毛筆。
毛筆起源已久,民間傳說秦時大將蒙恬偶然將兔毫浸入石灰水中而發明毛筆,事實上毛筆的歷史遠在秦前。遠古之時便有縛毫為筆,到秦朝毛筆納毫入管,方有了現代毛筆的雛形。只是當時筆的筆桿與筆頭是分開的,筆頭寫得磨損嚴重,不堪複用時便將其退出,納入新筆頭固定了再用,便同後世簽字筆更換筆芯一般。這種做法稱為“退筆”,宋時東坡詩“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便是指此。到得漢代,制筆之法漸漸成熟,外形與後世毛筆已經一般無二。
只是自漢及晉,以至隋唐,所制毛筆大多是紫毫小筆。所謂紫毫,是指是野兔脊背上最長的全黑色毛料。蓋漢以前書法藝術地位並未確立,文字只為實用,自然是以寫小字為主。漢時多在竹簡之上書寫,當時又無高桌大椅,書寫之時,左手持簡,右手執筆,因此毛筆必須彈性出眾,以便揮寫。又因竹簡本身吸墨極少,毛筆蓄墨不求過多。漢代毛筆,便純為兔毫所制。
到得晉時,書法之風大盛,製紙工藝日漸成熟,對筆的要求自然也發生了變化。雖然晉時紙張書寫前均經過處理,頗為光滑,但無論如何,紙吸墨較之竹簡要多得多。此外晉時書風大變,行草盛行,一筆每連貫成行,對毛筆的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