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先生回去。自己也覺得有些酒勁泛上來,連忙迴轉,先尋個地方洗了洗臉,漱了漱口,整理一下衣服,才回臥室來見夫人。心想今天貪飲了幾杯,免不得夫人又要嘮叨一番。誰知回來才見夫人喜孜孜的,全不提飲酒之事,反倒拉了他不停地說道自己平日便知兒子如何如何不凡,將優點長處林林總總說了總有百八十條,還不忘說道兒子隨娘,自然是繼承了自己的優點了。到得最後連盧鴻從小就不尿床的事蹟都想了起來,連道兒子必然是文曲星下凡,將來總有大出息,免不得要高中狀元,出將入相,娶得幾個公主,生下幾十個孫子等等。盧夫人這裡還在嘮嘮叨叨,暢想美好願景,全沒注意盧祖安酒勁上湧,又困又乏,早就歪在一邊睡著了。
直到盧祖安呼嚕一聲響似一聲,才將盧夫人從美好展望中驚醒過來。看盧大族長睡得實在是踏實,倒也不好意思喚醒他,便叫過丫頭,簡單收拾一下,扶著盧大族長好好躺平睡下。自己卻是怎麼也睡不著,自說自話地念叨了半宿,究竟兒子長大了是娶公主風光,還是找個門當戶對的閨秀省得受氣;是呆在朝中當翰林,還是外放個刺史有實權。總之念頭紛至沓來,千頭萬緒,委實難以取捨,將盧夫人忙得一夜翻來覆去也沒有定下章程,直到東方泛白才沉沉睡去。
第八章 自學成才之路
盧鴻呆呆地坐在自己的書房中,看著面前一堆碼得高高的各種書籍,正在發呆。
自從那天範先生到家中和老爸商量之後,盧鴻艱鉅而光榮的自學成才生涯便開始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當埋頭苦讀了一段時間之後,盧鴻才發現,自己面臨著一個不知如何是好的局面——他不知道怎麼讀書了。
盧鴻並不是不會讀書的人,前世之時,他便是一個無書不讀的人,更何況轉世以後,他的記憶力簡直可說是過目不忘。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唐朝初期的書籍分類不太合理,家中藏書又不太完善,實在是讓他不知如何下手。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對典籍按“經史子集”分為四部。經部後世主要是指儒家的典籍,即所謂十三經。在唐時,甲部經與後世尚有不同,共分做十二類,即《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以及圖緯、經解、詁訓、小學,三傳尚歸在《春秋》名下,未單獨列出;史部是各種歷史著作,子部是諸子百家及釋道宗教著作,分為儒家、兵家、法家、農家、醫家、釋家、道家等十四類。集部是各家文集,以詩、文等為主。這樣的分類,委實沒有什麼道理可講,想按自己的思路查詢感興趣的內容有條理的學習,可就為難了。
另一個問題是盧家的各類藏書比例極其不均衡。簡單說,就是經類佔比太大。藏書樓中,經部的書架佔了一半還多,而其他三類則相對要少得多了。究其原因,家族收藏典籍,其目的不外是為了家族中求學之人準備的。自漢以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經學為世人所重,其他各家學說,自然漸漸式微。除非朝庭內庫,為著藝文傳承,收集各類圖書較全以外,私家藏書,無不以經學為主。尤其要命的是,這些經學典籍,原文也不過那幾卷,倒是各類後人的註釋以及論述之著,佔了絕大多數。
盧鴻抱著極大的熱情,以讀書破萬卷的壯志豪情,訂下了一個按照家中藏書目錄從頭到尾,一本本將藏書樓中所有典籍通讀一遍的宏偉計劃。但當他用了足足一個月,看了足足四十餘部三百餘卷的各類關於《易》的章句、集註、講疏、大義等等書籍後,就說是盧九公子天資不凡,過目不忘,也看得頭暈眼花。這些典籍所說五花八門,所解千奇百怪,看來看去,以前糊塗的地方沒弄明白,以前自己覺得明白的地方也大多糊塗了。
中間他自然也向盧祖安及盧寬請教過,只是盧族長和盧先生雖說學問都不錯,只是哪見過盧九公子這般下功夫做學問的,先說到某某經義,倒還能為他解上一番。待說到某章句所解,某集解所言,某義疏所道,此條何指,彼條何義,深究細考起來,二位老師也只能是滿臉茫然,如聽天書。要命的是這位學生頗為較真,說著說著,還要提起此版與他版不同,新言與舊言相悖,一臉誠懇地發問討教。開始之時,二位師長還吱唔一番,到得後來,遠遠見了盧鴻拿了書本來請教,都是落荒而逃,實在逃不過去了,免不得相互推諉,支來支去。就連盧寬這說了一輩子盧祖安學問不用心的人,都改了口,今日便一臉肅然地對盧鴻言道“令尊學問精深,遠勝於我,諸經百藝,無不暢達。汝若有不明之處,便當時時討教。切不可捨近求遠,荒廢家學”云云,隨即便一溜煙地走得不見了蹤影,任憑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