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2/4 頁)
皆面呈驚色。注意,被削去的髮髻是一種象徵,使其無臉再出現在這莊嚴的儀式之上。津雲半四郎接著質問道:“出身名門的人自詡武士道精神,可是他們肯為了患病的妻子和孩子用竹刃切腹嗎?一個浪人為了挽救自己親人的性命當掉佩劍又有什麼錯?你們說得對,他用這樣的手段勒索錢財確是有損武士道精神,可是看到一個窮困潦倒的年輕人要結束自己的生命,難道連多問一句原因也嫌麻煩嗎?”
再生(2)
井伊家老終於無法忍耐這冗長的儀式,他惱羞成怒地下令眾武士殺死眼前這個“老瘋子”,津雲半四郎只得以另一種儀式——劍道迎戰,雖以一敵眾,仍顯出非凡身手,最終他擊殺家臣四名,重傷八名,搗毀了井伊家的祖壇。在身負重傷下,井伊家臣派出了鐵槍手。身中槍彈的津雲半四郎掉轉刀刃,切腹而死。此後,井伊家老吩咐手下人到被削去髮髻的矢崎隼人等家中逼他們切腹。
影片《切腹》改編自瀧口康彥的《異聞浪人記》,其故事與歷史《井伊家覺書》中記載的故事有相同的描述。就是說,這個充滿切腹儀式的故事,是有著真實的歷史背景的。
順便說一下,小林正樹的電影從不渲染暴力和殺戮, 或者說,他的暴力和殺戮因為充滿了儀式,而變得溫文爾雅。
不論是自願還是被迫,切腹都是極其血腥難看而又痛苦不堪的自殺方式。很長時間,我都不解,日本人為何要選擇如此殘酷暴力的儀式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
在看了影片《切腹》後,我特地請教了一位對日本文化向有研究的朋友,他告訴我,切腹自殺可以追溯到公元9世紀,從12世紀開始,它就成為上層武士用以洗刷自己恥辱的惟一方式。據說,公元989年,大盜藤原義在被捕前,將腹部一字割開,然後用刀尖挑出內臟扔向官軍是切腹的最早來源。切腹的開始盛行,是在鎌倉幕府以後,因丟失陣地而引咎切腹,或恥於被擒而陣前切腹,佔了絕大多數,一直持續到戰國時代。江戶開埠以後,社會政治相對平穩,因殉死而切腹,和作為刑罰的“詰腹”逐漸佔了主流。雖然幕府嚴令禁止殉死,但是根本無法阻止。據說,切腹之所以在現代日本仍被沿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18世紀的一出著名戲劇《忠臣藏》,這出戏向成千上萬的普通日本人宣揚了自殺的光榮和偉大。該戲改編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一個名叫“判官”的藩主為了警告一個對他妻子圖謀不軌的人,在神社中舞弄刀劍,從而觸犯禁律,被迫切腹自殺。這場切腹發生時,舞臺上擠滿了家臣和傲慢的官員,扮演判官的演員跪下來,進行最後的慷慨陳詞,然後勇敢地結束了生命。因為場面慘烈悲壯,判官的自殺又顯得特別英勇無畏,以至於一代又一代的日本人都深信切腹自殺是最高貴的死亡方式。
那麼,日本人為何把切腹而不是“切”其他部位作為崇高的死亡儀式?最普遍和似是而非的觀點是:古代許多國家和民族認為人的靈魂是宿於肚腹中的,因此,武士便在有必要將自己的靈魂向外展示的時候,採取剖腹以示眾人的方法和儀式。由此可以看出,那些在切腹中慷慨赴死的人,之所以沒有畏懼,是因為內心有著更可寄託的來生。
87book。com 書包網最好的txt下載網
彰顯
儀式是一種精神需要,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更作用於心靈。譬如,觀看升國旗的儀式,在頒獎臺上傾聽國歌高奏,置身現場的人會心潮澎湃、熱血沸騰,而不在現場,透過電視觀看的人則要冷靜得多。還有,人在舞臺上投入地歌唱,往往可以在聲情並茂中唱得涕淚交流,而若只在下面隨意地哼唱則會十分恬淡。
身在儀式中和置身儀式外,小小差別卻有著根本的不同。
儀式是禮儀和程式合二為一的結晶,所有的儀式都屬於形式的範疇,但儀式高於形式,就在於儀式具有著宗教般的情感寓意。比如加入黨派組織的宣誓儀式、總統就職、司法審判的程式、法官宣誓制度等等,都是在強化其作為當事者的身份代言人和某種象徵的角色意識。
雖然中國自古缺少宗教信仰,但古代的儀式還是頗為講究,主要表現在祭祀、節日、司法和婚喪嫁娶等世俗生活層面。
我沒有專業法律的實踐,但我知道,在那莊嚴的法治領域,法律儀式具有著豐富的“程序正義”的價值內涵。中國古代的法官通常是用喝堂威、拍驚堂木、舉“迴避”和“肅靜”牌儀式來傳達法律的凜然不可侵犯。在典型的人治社會里,那些表面化的嚇人儀式,主要是用來訓民、愚民和束縛小小老百姓的幌子。但在法制社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