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2/3 頁)
美女猛男反覆演繹的三人轉或者更多轉使他心旌搖曳;毒販、妓女、剪刀手、吸血鬼、變態人讓他目瞪口呆;教父、海盜、殺手、刀客則令他心曠神怡……最後,他自己憋不住了,把所有的觀影體會寫成了一本名為《與電影一起私奔》的書,甫一上市,坊間就火了,大家覺得這書挺另類的。既沒有BOBOS的賣弄,也沒有網上的噱頭,它把一個少年的青春夢想和中年男人的讀書心得以及影像觀感很優雅地融合在一起,人生的無常、風一樣的青春和銀幕前的胡思亂想在這一本書裡有很好的交集,就像一干從那個年代裡走過來的人,備感溫暖而又亦悲亦喜,無論心中有多少數不清的快樂和不快樂的往事,《與電影一起私奔》都引領了一些人經歷了一次豐富的人生之旅。書中的胡思亂想在一些年以前是不能暴露的,已經有大量的驚弓之鳥開始承認這一點,萬一不小心露出了小小鳥的尾巴,那肯定被捉去下了火鍋。令人狐疑的是,當再也不用偷偷摸摸的時候,曾經有過的胡思亂想卻已不見蹤影,這是讓人一想起來就傷心欲絕的問題。其實也不是什麼很深刻很了不起的念頭,無非是有關下半身的想入非非,大事件都有領導操心,革命群眾只能關起門來悄悄地尋歡。胡思亂想不見了,真的不見了,尤其是在深圳這樣的豪華漁村裡,人人都在關注自己的財富,那麼多煩惱那麼大的壓力,滿地的碎銀子再不去撿回來,那就來不及了,過了這個村就沒有這個店了。深圳的來不及心態在《與電影一起私奔》裡有刻意的描述,閱讀之際,我們都像《羅拉快跑》裡面的女主角,什麼都有可能,什麼結局都會發生,可總是來不及。
書包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穿過影碟的洞孔(3)
說到這裡,該說一下《與電影一起私奔》的作者了。他姓王名樽,河北保定人氏,來深圳多年,乃報業一介名記,當年想把電影搬回家的少年就是王樽。我和他於1988年相遇,在那個數十萬人穿越瓊州海峽去投奔海南孤島的時候,我們曾共同痴迷於錄影帶的交流。王樽那時正紅,擔任一家雜誌的總編輯,全海南三十多家新聞媒體中他是最年輕的領導。我們處在被海水圍繞著的島嶼,看錄影帶是僅有的一點快樂,也從此結識了朱麗葉·比諾什、朱麗婭·羅伯茨、戴米·摩爾、妮可·基德曼、蘇菲·瑪索、莎朗·斯通、澤塔·瓊斯、安吉麗娜·朱麗、梅格·瑞恩等一大堆騷得冒煙的寶貝。我們經常躲在黑暗的角落裡,議論她們的裡裡外外和上上下下,並時不時噴射一些胡思亂想的口水。隨著寶貝們年歲的增長,我們對她們的熱愛依然執著,津津樂道,樂此不疲。後來王樽投靠深圳的媒體,我在瓊島一個人留在影像世界裡發夢。只不過玩起了VCD。再後來我也變節來到了鵬城,再次與王樽在電影中會師。這一回玩大了,把DVD弄出了很大的動靜,王樽積數十年之功,整出了一本《與電影一起私奔》,洋洋灑灑二十萬字,十分驚人。其實我知道,這不是他最好的東西,王樽有極優秀的詩歌、散文和小說,出一本電影隨筆集是書市作祟,畢竟他有一個文娛記者的身份。
在深圳讀《與電影一起私奔》,少年時的胡思亂想讓我們彷彿踏上了回鄉的路,露天電影勾起開襠褲小兒時的白日夢,亦引發了半熟少年的青春激|情,影碟是青蔥歲月的往昔縮影,也同樣是中年男人的夢中情人。《與電影一起私奔》的問世是深圳的一個意外收穫,像王樽這樣把讀書寫作、人生經歷和觀影體驗穿針引線並有機組合起來的文字是當今文壇不多見的,這本書的語感、結構、趣味以及可靠翔實的資料使它創造了難得的閱讀快感,讀這本書的人,從中可以領略一個讀書人的時代印記,也得以窺見王樽那獨特的敘述魅力,就像他的先人在地道里打鬼子一樣爽。
我們這些已經沒有胡思亂想的人,趕緊讀一讀《與電影一起私奔》這本書吧,在那裡總有一些夢想誘惑著來不及的人,哪怕過一把乾癮也好。一本好書,影響人的一生;一張酷斃了的DVD,則絕對帶來一個好夢。正像金庸大爺在《書劍恩仇錄》裡所講:“倘若普天下處處鄉村都有了茶肆酒鋪,那黎民百姓就是安安樂樂了。”我借用此中句式:如果家家戶戶都有DVD和數不勝數的好看故事,那麼,平民百姓就真的是過上好日子了。
後記:曙色微明
()
曙色微明時分,我看到自己鬼鬼祟祟地跑過骯髒的城市廣場,隨地大口吐痰,把果皮紙屑到處亂甩。廣場冷寂無聲,來往的公共汽車上也是空空蕩蕩。剛才我還在車上西服革履、正襟危坐,而到了車下,便放肆地東奔西竄,還把充滿油煙氣的蹩腳衣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