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2/4 頁)
得我們用心去交往嗎?
非也。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觀相識人,擇而交往,朋友不是越多越好。好朋友給你的,是條條大道,壞朋友給你的,更有可能是一堵堵高牆。
老韓離職了,之後我們很少再聯絡,雖然qq上他的頭像時常線上,但是我從來沒有跟他打過招呼,看他qq簽名的心情,也多是一些抱怨、失落。至於他和祥雲怎麼樣了,我們也無心過問了。
經歷了此事,胖龍行事更加謹慎,看得出,他成長成熟了許多。“宜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不管我們是誰,都應該像面臨著深淵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樣提心吊膽,害怕得發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謹慎。
這是在教導我們成年人一種人生態度。但是對於孩子們來說,更多的是則是命運的捉弄了。
我們愛護小孩,大自然也同樣愛護包容小孩。佛經裡說,人不可殺生,否則要遭報應。但是對於小孩殺生,佛經認為這是被殺動物的“童子劫”。因此,殺生的小孩子是不會因此而遭到“處罰”或者“報應”的。
我們童年時,都殘害過不少小動物,現在想起心中慚愧。“童子劫”的說法,令我們稍稍感覺到心安。
本市一個10歲的小孩,被附近村民們戲稱為“滅害靈”。
第七十三章 巧躲天劫
這個小孩名叫小浩,今年10歲,我認識他,是得以一位朋友的推薦。
有一天,我接到這位朋友的電話:“原記者,俺村裡有個小孩,會捏泥人,捏的特別好,你不來看看?”
聽他這麼一說,我頓時來了興趣。這樣屬於奇人異事,小小年紀就會捏泥人,是一個正能量的報道。我痛快地答應了。
初次見到小浩時,我發現他是一個內心木訥的孩子。面對著攝像機,他十分羞澀,每當我問一個問題,他總是回答“是”或者“不是”,看得出,他是一個不善言談的孩子。
怎麼辦呢?電視新聞採訪,必須要有當事人生動的語言採訪,而小浩這樣的表現著實讓我頭疼。面對這樣的當事人,該怎麼辦呢?那就從他感興趣的話題入手。
因為性格內向的人,往往有某一方面的興趣。面對他感興趣的話題,內向的人也會變得侃侃而談。
小浩帶著我來到了他自己的房間,當房門開啟的那一刻,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天啊!書桌上、櫃子上、窗臺上、地上、甚至床上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泥塑,有人物,有動物,也有卡通形象!
這些泥塑雖然都是灰不溜秋的土色,但是製作得卻十分精緻。我驚訝地問:“小浩,這都是你捏的?”
“嗯”小浩點了點頭。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小浩捏的泥塑,如果塗上顏料,堪稱高檔精緻的藝術品。
這些泥塑小的如同花生米大小,大的則有暖水瓶大小。即使是最小的泥塑,其中的細節也非常細緻入微,毫無粗糙敷衍,我不得不從內心裡佩服起這個僅有10歲的孩子來。
小浩的爸爸說,小浩四五歲時,他們夫妻忙於下地幹活,很少有時間陪孩子,所有每天的大多數時間裡,小浩都是一個人在家。可是一個人在家感覺無聊,家裡也沒什麼玩具,小浩就開始玩起了泥巴。
農村孩子們玩泥巴,最常玩的遊戲名叫“糊屎蛋子”。糊屎蛋子一般由兩個以上小朋友合夥來玩,每人手捧一團泥巴,捏成碗形,然後將“碗口”朝下,朝著地上猛地一摔,伴隨著啪的一聲,“碗底”便會被氣壓頂出一個洞,這時,另一個小夥伴需要從自己的泥巴里取出一塊,填補好這個洞。如是反覆,最後誰手裡的泥巴最多,誰就算是獲勝。
但是小浩不喜歡這個遊戲,因為他一個人在家看家,沒有小夥伴陪他一起玩,於是他就捏起了泥人。小浩買不起橡皮泥,於是就地取材用起了塘泥。
小浩家房後有一個小池塘,每天,小浩就到池塘邊取來塘泥。
“什麼樣的塘泥最合適呢?”我問。
小浩沒有說話,他拎起一把鐵鍬,就往屋後的池塘走出,池塘的水很清澈,幾株蓮藕傲然挺出出面,幾簇浮萍在水波上打著轉,幾條小魚調皮地蹦出水面,激盪起一圈圈漣漪。
小浩來到池塘邊,悶頭挖起來。
“上面這一層不能用,最底下的也不能用,中間這一層好用”小浩一邊低頭挖著,一邊說道。
“但是這些泥都一樣啊”我說。
“不一樣,用手一試就試出來了,砂子太多的不行”小浩用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