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3/4 頁)
特定社會創造並維持的生活方式?
這種觀點可能會遇到這樣的反駁:某些美德會被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時間所需要。這是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並且他可能是對的。亞里士多德相信,我們所有的人有巨大的共同之處,雖然我們是不同的,他說:“在去往遙遠國家的旅途中,人們可以觀察到,將每個人和其他每個人聯絡起來的使之相識和友好的情感。”甚至在最相異的社會中,人們面對的也是相同的基本問題,有著相同的基本需要。因此:
● 每個人都需要勇氣,因為沒有人( 甚至士兵也不能) 如此安全,以至於危險不會偶爾發生。
● 在每個社會中,都有財產需要管理,都要做出誰將得到財產的決定,並且在每個社會中,都有一些人比其他人的境況更不好,所以慷慨總是得到讚譽。
● 言談中的誠實總是美德,因為沒有社會能夠在其成員之間沒有交流的情況下存在。
● 每個人都需要朋友,並且為了擁有朋友,自己必須是別人的朋友,所以每個人都需要忠誠。
這種清單可能——在亞里士多德那裡就是這樣——繼續下去。
那麼,概括地說,在不同的社會,人們對美德給予不同的解釋,並且不同的行為被描述為符合美德的要求,這是真的;而且因為一些人在特定種類的環境下,過著特定種類的生活,所以他們更需要某些美德而不是另一些美德,這也是真的。但是,只說任何特定的品格特徵是不是美德只是社會習慣的問題,這是不對的。主要美德不是社會習慣所要求的,而是我們共同的人類狀況的基本事實所要求的。
第12章 德性倫理學(8)
德性倫理學的優勢
為什麼一些哲學家相信把重點放在美德上優於對倫理學的其他思考方式?人們提出了很多理由,下面是兩個最重要的。
1。 道德動機。首先,德性倫理學是有吸引力的,因為它提供了自然而有魅力的對道德動機的描述。其他理論在這一點上是有缺陷的。試想下面的情況:
你在醫院裡正處於一個很漫長的疾病恢復期。你很煩燥不安,所以當史密斯先生來訪時你很高興。你和他聊天很愉快,他的到訪正是你所需要的。過了一會兒,你告訴史密斯先生你有多麼感謝他的到來——他真是一個好朋友,總是克服那麼多麻煩、穿過城中心來看你。但是,史密斯先生反對你的說法,他承認他只是在盡他的責任。起初你認為他只是謙虛,但你們談得越多,這一點就越清晰,他說的是實話。他不是因為他想你,或者他喜歡你而來看你,只是因為他認為“做正確的事”是他的責任。並且,在這種情況下,他認為拜訪你是他的責任——也許因為他知道,此時沒有別人比你更需要振奮起來。
這個例子是米切爾?斯托克(Michael Stocker) 在發表於《哲學雜誌》(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上的一篇很有影響的文章中提出來的。斯托克評論道,知道史密斯的動機後,你肯定會非常失望,現在他的到訪似乎是冷酷而算計的,對你失去了全部的價值。你認為他是你的朋友,但是現在你知道了別的東西。斯托克說,關於史密斯的行為,“這裡肯定是缺少點什麼——缺少道德的良好品性和價值”。
當然,史密斯做的並不錯。問題是他的動機,我們看重友誼、愛和尊重,並且我們想讓我們與其他人的關係基於相互的尊敬。出於抽象的責任感或“做正確的事”的慾望的行為就不是這麼回事。我們不願意生活在只根據這樣的動機行事的人所組成的共同體中,我們也不願意成為這樣的人。因此,這個論證的結果是,只強調正當行為的倫理學理論從來不能提供對道德生活的令人滿意的描述。因此,需要強調例如友誼、愛和忠誠等個人品質的理論——即,美德理論。
2。 對公平“理想”的懷疑。現代道德哲學的主題是公平——指這樣的思想:所有的人在道德上都是平等的,在決定我們做什麼時,我們應該把每個人的利益都視為同等重要的。(前文列舉的“正當行為”的四種理論中,只有很少有人堅持的倫理利己主義否認這一點。)約翰?斯圖亞特?穆勒對此做出了很好的表述,他說:“功利主義要求[道德行為人]像一個利益無關而慈善的旁觀者那樣嚴格地公正無私。”你現在讀的這本書也將公平作為基本的道德要求:在第1 章,公平包括在道德的“底線概念”之中。
即使如此,公平是否真的是如此重要的道德生活特徵仍然是有疑問的。想想我們與家庭和朋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