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我連盆兒都端來啦!”
於是,我們倆就跟撈麵條兒似的拿著筷子在不鏽鋼的盆裡攪和來攪和去,結果只撈出來個螭虎的小石頭鈕兒,剩下的就是一盆稠糊糊的“麵湯”了。為此我也是大惑不解,還得向懂行的人請教。人家一聽就明白了,說:那個鈕兒大概好歹是塊材料,拱璧是用膠做的,俗稱“日本膠”。這膠凝固了之後熱壓成形,顏色和質地挺像玉料的,當然是用開水一煮就化了!這事兒不新鮮,為此上當的不止你們……
看著這不鏽鋼盆裡“水乳交融”的一鍋湯,小崔同志面色陰沉,默不作聲。或許他又想起前些時候逮住了個“古董販子”的事兒?為了緩和一下尷尬,我下意識地開啟了電視機,裡邊正熱播一部電視劇——《玉碎》。劇情雖然與眼不前兒我們這倒黴事兒不搭界,但還真“看進去”了。我心的話兒:唉——夢中的美玉呀,興許早就“碎”了?
好像誰都知道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有這麼兩個動詞,叫“切磋”、“琢磨”。但似乎咱們誰也不仔細地琢磨“琢磨”和切磋“切磋”這倆詞兒的真正含義。我檢視了,這話兒是出自《詩經》,說的都是古人對玉器的加工方法。幾千年後,這兩個詞的意思其實一點都沒“變”,不過是將加工玉石引申成思維。如果自己沒事兒時常能“琢磨琢磨”,再跟行家“切磋切磋”,我想這狂熱的“貪玉”之心,或許就慢慢兒能平靜下來……
本章提示:“子岡”與“阿叩”
文中先提到的“子岡”,即陸子岡,是明代嘉靖、萬曆時期的琢玉大師、著名雕刻家,亦稱陸子剛。江蘇蘇州人。早有《蘇州府志》贊其曰:“陸子岡,碾玉高手,造水仙簪,玲瓏奇巧,花如毫髮。”前年我曾有幸於某收藏家朋友手中見到過一隻由陸子岡親制“冰糖瑪瑙髮簪”,確如古人所云“玲瓏奇巧”。雖不能為我有,然能上手把玩片刻亦算三生之幸也!應該說,自晚明至今凡玩兒玉者,對所謂“子岡玉”是不能不知的,否則便是“玉盲”。大有“愛吃粽子,卻不知拜屈原”之嫌。
明朝時期的蘇州、揚州和北京是為中國三大琢玉中心,其中以蘇州為最,且一直傳承至今。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有載:“良工雖集京師,工巧則推蘇郡。”明代蘇州的制玉高手還有賀四、王小溪等人,其作品亦屬難得之物,但“蘇郡良工”中仍以陸子岡最為著名。子岡雖一區區琢玉工匠,在等級森嚴、極端封建專制的晚明時期卻聞名朝野,不能不說此為一奇事。人們把陸子岡的玉石雕琢技藝驚歎為“吳中絕技”,故而其作品皆被後人呼作“子岡玉”。即便在明朝,他的作品也是達官顯貴甚至皇帝的追求之物,與同時期唐伯虎的仕女畫“相提並美”。
之所以稱子岡琢玉為“吳中絕技”,是因為的確我們至今不知道陸子岡到底用的是什麼工具,居然能把堅硬的玉石“像刻豆腐”似的雕刻得如此纖細,是為歷史上的“不解之謎”。而據陸子岡自己說:手下絕活皆出自他“獨創”的雕玉工具——“昆吾刀”。但是這把“昆吾刀”究為如何,子岡卻從來“秘不示人”,只為後人空留“昆刀截玉”那一絲頗為抽象的想象,當然他的操刀絕技就更是秘不傳人了。
據說當年陸子岡因技壓群工而名滿天下,被明穆宗朱載聞“召見”,並命他在玉扳指兒上雕“百峻圖”(一說是“百駿圖”),子岡竟數日而成,於作品的方寸之間雕出了層巒疊嶂和三匹馳騁的駿馬,一時“驚煞”嘉靖皇帝。後來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命陸子岡雕制一把玉壺,明令“不準落款”(即不許刻上陸子岡的名字)。然子岡卻極其巧妙地運用了“內刻功”,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壺嘴裡邊。後來的陸子岡更是“技高人膽大”,任由自己的閒雲野鶴之性情,有一回為皇上制玉時竟將自己的名字刻在了龍首上,結果惹得“龍顏大怒”,不幸被斬殺。
史載子岡無後,就此一代大師及其一手絕活灰飛煙滅,連生卒年齡皆不詳實,徒令後人一提到陸子岡就“望玉興嘆”。但是,畢竟陸子岡是中國玉器工藝史上第一個敢於並有資格“署名”的藝術家,永為後世敬仰。在蘇州玉器界,陸子岡一直被奉為本業鼻祖頂禮膜拜。時至今日,仍有以陸子岡命名的“子岡杯”,為玉石雕刻工藝界評選的最高獎項。可見,陸子岡之威望及子岡玉之難得矣!
清代以來,玉器收藏市場上就不乏“子岡玉”之贗品,且不少作品出自玉界高手,但均與真正的“子岡玉”相差遠甚,無法企及。
文中繼而提到的“阿叩”,據清末王心堯《玉紀補》上說:“阿叩者,佚名,乃清乾隆(1736年至1795年)時江蘇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