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3/4 頁)
。不錯,影響範圍仍然相當有限,而且自美國全面參加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剛剛稍微跳越了傳統的工農牛仔圈子不久、在小批年輕人之中出了小小一次風頭的牛仔褲,便又回到了它原來的身份和地位,供勞工們穿的堅牢耐磨的工作褲。
二次大戰對利瓦伊·斯特勞斯公司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就公司來說,沃爾特·哈斯的兩個兒子,小沃爾特·哈斯(Walter Haas,Jr�,小名華利[Wally]。以下將用小名稱呼他,以區別於其父)和彼得·哈斯(Peter Haas)先後於四十年代大戰期間加入他們家族企業工作。他們兄弟二人都是先後畢業於柏克萊加州大學,又先後獲得哈佛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但進入公司之後,仍照“老規矩”,從“學徒”幹起。當然,大老闆的兩個加大—哈佛知識分子少爺做學徒,可不是在學一門混飯吃的手藝,而是第三代掌門在培養第四代接班人。華利在大戰期間應召入伍,差一點派去負責烤麵包。幸好一個上司認出了批發世家的哈斯的大名,派去做陸軍福利社(PX)的行政業務工作,才與本行扯上點關係,並使他利用這個機會學到如何向世界各地批發。彼得則因視力不佳而免役。但兄弟二人,像他們老爹一樣,也都為了自尊,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靠自己的本事闖事業,給別家公司和銀行做了幾年的事之後,才因家庭傳統和責任的關係回到自己家裡的公司工作。
偉大的牛仔褲,了不起的Levi’s(12)
快有一百年曆史的“越縮越合身”(shrink to fit)利瓦伊式牛仔褲在公司裡的地位簡直神聖不可侵犯,任何人都不敢輕易妄加更改。就連沃爾特本人要去掉“那兒”那個銅釘都要召開會議一致透過後才敢決定。但大戰期間節約,政府的“戰時生產委員會”公佈的種種規章等於替公司做了不少決定。比如,政府規定,為了節省資源,服裝上凡是非必要的附件、多餘之物,都必須去除。於是,男人西裝的褲腳翻邊沒有了,上身雙排扣變為單排扣。女裝則因有“鼓勵士氣”的作用而可保留一些花邊、裙褶等裝飾。牛仔褲呢?為掛揹帶用的六個銅釦沒有了,腰部系皮帶的套環沒有了。理由很簡單,牛仔褲這麼緊,不繫揹帶、不繫腰帶也掉不下來。戰後因美觀及因使人感到安全才又添上腰部的皮帶環。此外,戰時缺銅,利瓦伊式牛仔褲上的所有銅釘銅釦都一律改為包銅的不鏽鋼釘和不鏽鋼扣。只有牛仔布的重量,公司堅決不肯妥協,理由是減少了重量就減少了強度,而既然只有支援前方的戰略工廠的工人們才能優先配給到工作褲,那褲子越牢就越耐穿,結果反而將牛仔布的重量加到每平方碼十三英兩半。但正是為了這個原因,為了保證繼續配給到最重的牛仔布,公司只有接受政府的價格規定,不論牛仔布價格、勞工工資或運費上漲多少,他們的牛仔褲售價不能增加。公司戰時幾年的牛仔褲生意都是沒有利潤的,以一塊錢換一塊錢而已。但這看來對公司不利的規定,從長遠觀點來看,反而幫了大忙。其他牌子的牛仔褲加了價,市面上最好的反而是最便宜的,對分配到的顧客來說,這真是雙重收穫,既物美又價廉。利瓦伊式牛仔褲的名字更響亮了。到一九四二年,公司為了怕Levi’s這個稱呼給人濫用,泛指一切牛仔褲而失去其特性(如阿司匹林),乾脆將一般人已稱之多年的名字登記,不但作為其牛仔褲的專有名詞,而且作為其所有產品的註冊商標。
但二次大戰對公司還有更深遠的影響。南加州的飛機和造船工業不但付的工資高,負責實地訓練,而且又因為是戰略工廠,工人又可以免服兵役,因而吸引了全美各地的年輕人,使僅僅在幾年前還有一百多萬失業勞工的加州現在反而感到勞工不足。而這只不過是人口從東部往西部大批遷移的開始,這些年輕工人都逐漸成為牛仔褲的忠實信徒。而全球各地,凡是有美軍駐守的所在就有陸軍福利社,就有利瓦伊式牛仔褲,又將這標準美國式的打扮介紹給了全世界。各地需求量如此之高,甚至於大戰結束後,公司還不得不繼續實行了三年的配給銷售辦法。儘管如此,公司在一九四八年的銷售總額超出一千一百萬美元,而且有史以來第一次淨賺了一百萬美金。
加州人口不僅因東部大批湧來的“美國移民”而起了變化,其本來的原有人口在種族和就業的分配上也有了變動,影響到整個勞工市場,迫使利瓦伊·斯特勞斯公司不但改變了其多年來“只僱白人”的歧視性政策,反而促使公司成為今天均等就業的前衛。製衣工業雖然已相當機動化,但仍然是一個勞工密集的工業。當年的愛爾蘭和義大利移民女工們已一代接一代地退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