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2/4 頁)
美了。保留長髮長鬍子的反而多半是那些趁步入老年之前再年輕一下的中年人。婦女時裝則受了“婦女解放運動”的刺激而在保留女性化的同時越來越合情合理。今天的婦女更難於盲目追隨“新式樣”了。比如,七十年代流行過的褲裝(pantsuit)現在雖然不流行,但長褲卻至今仍可作為婦女便裝以外的正式服裝一部分,也不會給人“過時”的感覺。今天美國時裝的變化不在於式樣上有什麼大突破,至少還沒有,而是在色彩上的變化,以及質料越來越好的人造纖維,直可媲美純棉、真皮、真毛、純絲、純綢的人造纖維。大批銷售的現成服裝正因這種價廉物美新產品而更加豐富。
但如果我們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大眾愛好”和時裝是由社會上相當數額的大眾來決定的話,那麼我們應該想到今天社會上的主要影響力是在誰的手中。掀起了六十年代社會革命的那些二次大戰後出生的反叛青年,今天都已老了十幾二十歲,都成熟了。他們當時幾佔全美人口半數,那今天亦然。所以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時裝還是由這批當年像紅衛兵一樣橫行全國的青年,但今天都已三十五歲的“中年”男女來決定。因此,近幾個月來報紙雜誌一直不斷談論的到底今年夏天是否會再度流行迷你裙的問題,在此應可作一個保守的預測,就是,裙子會短一點,但不會短到大腿中間。原因很簡單,迷你裙穿在三十六歲的婦女身上遠不如穿在十六歲少女身上吸引人。而今天十六歲的少女不像十五年前的勢力那麼龐大,她們現在是婦女人口中的少數。所以,裙子會有短,有中,有長,任憑婦女自由選擇。這似乎象徵著美國時裝的發展趨勢。經過六十和七十年代的刺激而又迷人的大###之後,佔多數的一代成熟了,有了更大的自信,更相信美國社會所給予他們享有的自由生活方式的機會,使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和了解,借用參考各方面的靈感和散發,來自己搞適應各種不同場合的時裝。只要美國不發生改變它生活方式的大革命,美國時裝這場戲大概就會繼續這麼演下去,裙子今年短了,五年後又長了,八年後又短了……
一九九四·八~九
紐約,紐約(1)
紐約,紐約——New York,New York——不論你是在唱那首歌,還是用來作為郵政地址,它所指的其實只是一個長不到十三英里(約21公里),最寬之處不過二點五英里(約4公里),總面積才二十二平方英里(56�98平方公里)左右的小島——曼哈頓。
當然這個小島不是任何一個小島。這個小島,借用當年正德皇帝向李鳳姐解釋他家地址的一句話:這個小島是美國這個大圈圈裡面的紐約州這個小圈圈裡面的紐約市這個黃圈圈。如此比喻絕不過分。開國之父華盛頓封紐約州為“帝國之州”,紐約市因而理所當然成為“帝國之都”。“帝國大廈”更理所當然地只能坐落在曼哈頓。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不錯。紐約從荷屬東印度公司的亨利·哈德遜(Henry Hudson)在一六〇九年登陸曼哈頓到今天,雖然才不過三百八十年,紐約顯然也不是一天造成的。可是由於它那獨特的自然與人為因素,它的發展速度卻無比驚人。你不妨回憶一下,荷蘭殖民曼哈頓幾乎與殖民臺灣同時。
自然方面,紐約市擁有第一流的深水、內陸、不凍港口,正好位於一個深水的潮水灣(東河)與偉大的哈德遜河的出海口。人為方面,早期的殖民定居者前來的意圖,除了生存之外,所有活動只有一句話“貿易”!他們雖然沒有找到中國和香料,卻找到了一個新大陸和毛皮。這自然與人為的兩個因素無可避免地決定紐約的未來,從一個只有幾戶人家的荷蘭交易站,不出三百年,變成一個人口來自全球每個角落的國際大都會。不論日後紐約以什麼聞名於世,有多少個第一,都是從這個簡單的事實開始的。
荷蘭殖民時期(一六二六~一六###),紐約並不是一個重鎮,至少前半期不是。從最南端(今天華爾街一帶)到最北端,不過一千五百英尺(約457米),定居者不到三百人。非但如此,為開發這個新世界而另創的荷蘭西印度公司所建立的“新阿姆斯特丹”(New Amsterdam)第一任總督彼得·米奴伊特(Peter Minuit)在一六二六年,以相當於二十四美元的代價從印第安人手中買過來的曼哈頓,曾一度瀕臨破產。下半期稍微好了一點,除了交易毛皮之外,開始有了農莊、果園,也有了十幾條道路、一些碼頭、房舍和風車。但這個新阿姆斯特丹掙扎了不到五十年,連打都沒有打就向乘著四艘軍艦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