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部分(第3/4 頁)
發展中國家,找到足以替代的、消費得起的電力新來源。
………【是國民黨的大勝 未必是統派的大勝】………
臺灣“立委”選舉結果揭曉,在全部113個席位中,國民黨獲得81席,而選前高呼要搶下50席的*僅獲27席,僅佔“立法院”總席位的1/4弱。
這是個既在意料中、又略出意料外(甚至國民黨本身意料外)的結果:都想到*會輸,卻沒想到會這樣輸。按照某些臺灣評論家的話,國民黨勝得不知所措,*敗得慘不忍睹。
但倘若把目光從席位上稍稍挪開,看得更全面、更深入一點,就不難發現,這次臺灣“立委”選舉的結果,是國民黨對*的大勝,卻未必是統派對獨派的大勝。
根據選舉中“政黨得票率”一欄的統計,國民黨支援率51。2%,創臺灣“立委選舉”以來新高;*支援率36。9%,國民黨優勢明顯。然而事實上*的支援率同樣是歷史新高(前紀錄是04年的35。7%)。這表明在選舉上,國民黨固然獲得了酣暢淋漓的大勝,但綠營、尤其深綠的基本面卻穩固依舊,藍與綠的天平,並未發生足以產生質變的傾斜。
在整個選戰過程中,綠營固然一如既往狂打統獨牌,千方百計挑起族群對立,而藍營卻採取了刻意淡化、迴避這一話題,著力塑造親民、務實、本土化和“拼經濟”的新形象,從這一點上不難看出,國民黨和藍營的勝利,並不能簡單地推斷為在臺灣社會,“統派”得到了較以往更多的認同。
由於*執政以來經濟衰退、民生困頓、貪腐橫行,臺灣民眾普遍對其執政能力表示懷疑,對其繼續執政的前景表現出厭倦和擔憂,在這種情形下,“換莊試手”的心態成為普遍的社會情緒,選民們渴望透過自己的選票,實現執政黨的輪替:既然*把臺灣搞成這樣,那麼換國民黨上來試試也不失為較好的選擇。
*素以“善選舉”著稱,尤其善於製造“統獨”等敏感話題,挑起意識形態和族群對立,吸引更多的關注,這種手法事實上是一柄雙刃劍:當自身形象較好、而對手口碑不佳時,此舉可鞏固基本面,吸附遊離選票;而一旦自身形象比對手更糟,注意力的集中和話題的增多,反倒會讓自己的毛病在光天化日下暴露得更徹底。*一而再、再而三祭起“統獨”、“去蔣化”等法寶,卻讓自身的諸多醜陋在激烈的選舉辯論中反覆曝光、反覆放大,一敗塗地,實在是咎由自取,正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此外,臺灣藍綠力量對比自李登輝時代以來其實基本穩定,藍營本就略佔上風,只是由於國、親、新諸黨分裂,才讓綠營坐大。此番“立委”選舉,採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比例代表制,這種有利於大黨的新選制迫使親民黨、新黨等泛藍小黨邊緣化,在客觀上加速了藍營的整合。我們看到,親民黨和新黨領袖先後站出來號召支持者“立委票投本黨,政黨票投國民黨”或相反,最終的結果,正是藍營大整合及新選制特殊性綜合作用的產物。
正因為此次選舉只是國民黨的大勝,而非統派的大勝,因此立委席位的壓倒多數未必會自然帶來“總統”選戰的藍營勝出結果。善打“悲情牌”的*會利用基本盤保持穩定的基礎背水一戰,雖辭去黨主席,卻絕不甘寂寞的*,也極可能孤注一擲,利用政治冒險製造更多不確定因素。
可以明確的是,此次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將進一步加速臺灣政局的二元化,親民黨、臺聯等小黨將進一步空洞化,使得臺灣政壇愈益像兩黨對峙的格局靠攏,今後臺灣的黨派鬥爭和政治氣氛,也許將更加白熱化和民粹化。
更可以明確的是,不論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最終是誰勝出,藍與綠、統與獨的力量對比都不會有根本上的變局,這些敏感、易挑起民眾情緒對立和族群衝突的話題,也絕不會從臺灣政治生活中減少和消失,因為道理再簡單不過:此次“立委”選舉結果,只是國民黨對*的大勝,而尚不是統派對獨派的大勝。
………【在非洲 可別把手握錯了】………
曾有位朋友去剛果的黑角做生意,路過科托努的時候抱怨“那些當地人不熱情,連手都不跟我握”,我頗覺訝異,便問他“怎麼握的”,答曰“當然是用力緊握,而且用足了力氣”,我失笑道,那還有不煩的,人家最忌諱的就是握手太用力。朋友大感吃驚,因為他臨出國前專門在網上“補課”,見許多網站上介紹,和非洲人握手一定要用力,否則就是不熱情,沒教養。
唉,可見一條不負責任的小道訊息不脛而走,要弄出多少麻煩。非洲地方那麼大,國家有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