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部分(第3/4 頁)
利於控扼和輻射更廣闊的內陸;而把都城遷往更靠內陸的亞穆蘇克羅,最重要的考慮,是更有力地掌控全國,並帶動廣大內陸地區發展。
但阿比讓畢竟是象牙海岸人苦心建立起來的:為了讓這個不便航運的內湖城市通航大船,他們硬是挖開沙嘴,修建了長3。2公里、寬150米、深15米的弗裡迪運河,如今這裡不但集中了全國85%的工業就業人口和2/3的產值,更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雖然亞穆蘇克羅號稱“立法首都”,但政府、外交使團卻仍留在“經濟首都”阿比讓,甚至連立法的基礎——議會也不例外:中國援建的“議員之家”去年7月剛剛交付使用,至今也只在幾次重大儀式中派上用場,而此時上距遷都,已過了整整23年。
………【辛巴威 贏了農場主,輸給了農業】………
——對農場主的戰爭輸贏都在其次,但對農業的戰爭,穆加貝政府輸不起,辛巴威民眾更輸不起。
11月初,辛巴威最高法院宣佈一項裁決,允許政府“依法沒收”白人農場主所擁有的農機和其它農業裝置。
這是穆加貝總統2000年起推行的“土改”——沒收白人農場主的土地,並分配給執政黨辛巴威非洲民族聯盟…愛國陣線(民盟)的黑人支持者,尤其是退伍老兵——之最新步驟,即“農業機械化規劃”,這項規劃將在下一收穫季全面推行,代號為“收穫之母運動”,政府將為此專設一個新部,即農工機械化部,來指導、監督和落實這項運動。
由於糧食連年歉收(尤其是去年小麥的空前減產),居世界第一、高達8000%的通貨膨脹,外匯的極度匱乏,導致農業生產所需的塑膜、花費、柴油和電均遠不能滿足需求,既不能自產,也無力外購。西方各國對穆加貝土改的反對、抨擊和制裁,更讓這一困局雪上加霜。在此形勢下,“農業機械化”前景再誘人,也只能是鏡花水月,不可望,更不可及。
然而穆加貝自有辦法:在羅得西亞時代,以及辛巴威獨立早期,境內多達6000家以上的白人農場,機械化普及率很高,在當時甚至居世界前列。暴風驟雨般的土改席捲了大多數農場,並導致大量農機具的損失,但據統計,至少2000家農場主出於各種動機,早在土改之前就結束農場生涯,並將自己心愛的農機具堅壁清野起來,如今的這項法令,打的正是這批“窖藏”的主意。
白人農場主們自不甘坐以待斃,一個名叫“農民正義組織”(JAG)的團體日前已向南部非洲發展聯盟(SADC)法庭提起申訴要求干涉,並透過“非洲人權與民眾委員會”(CADHP)向世界各大媒體發出呼籲,聲稱辛巴威政府如不改弦更張,他們將不惜告到海牙國際法院。
對此穆加貝政府不屑一顧,新聞部長恩德洛伍公開表示,“任何企圖推翻最高法院裁決的努力都註定是徒勞的”。SADC成立於1992年,根據其章程第九條於2005年成立的法庭,在理論上可對類似“辛巴威農機事件”一類申訴進行仲裁,而實際運作能力幾近於零,CADHP更是個遠在西非甘比亞班珠爾的民間人權組織,影響力十分有限,對於穆加貝一意孤行的土改,當年的英聯邦都無可奈何,今天跡近窮途末路的辛巴威白人農場主們就更束手無策了。
近來穆加貝也曾放軟姿態,多次表示將更多以“贖買”方式解決土地問題,但迄今被“土改”的4300多家白人農場,獲得補償的不超過300家,且補償數額遠不能抵消損失,在此情形下,不少農場主選擇了離去:如今在辛巴威,仍在正常運作的白人農場僅在400家左右,俗話說得好,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農場主可以出走,但農機具卻只能留下,對於只要廟不要和尚的穆加貝政府而言,只要還在國內,農機具藏得再隱蔽,也遲早有見天日的一天。事實很明朗,在穆加貝與農場主的戰爭中,勝利者註定只會是前者。
然而穆加貝贏了農場主,卻輸給了農業:曾是南部非洲產糧大戶的辛巴威,如今卻有410萬(佔總人口25%)國民處於嚴重饑饉之中,儘管JAG等組織所指責的、穆加貝政府並未將“土改”所獲土地分給貧困黑人,而是在政府官員、軍警高層等特權人物中瓜分的傳言無法得到證實,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這些農場的新主人,在侍弄莊稼方面,較諸舊主們還有相當差距。
也許穆加貝政府真的到了認真反思一下的時候了:對農場主的戰爭輸贏都在其次,但對農業的戰爭,穆加貝政府輸不起,辛巴威民眾更輸不起。
………【火中取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