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部分(第1/4 頁)
策有欠缺時及時改弦更張,體現出的是一種重全域性、重大體、重民生的負責任的態度。
類似“晾衣繩禁令”的城市環境整改措施,在中國國內許多地方也並不罕見,如“清理早餐車”、“清理路邊報攤”甚至“禁豬令”等,其推出的初衷,當然是為了改善地區環境和秩序,是為了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是值得肯定的。但一些措施在改善了某些城市頑症的同時,卻又造成了新的問題,如早餐攤、路邊報攤的清理,在改善馬路環境的同時,也許會造成市民吃早點難、買報刊難,“禁豬令”在減少水域汙染的同時,也許會加劇所在地豬肉價格的不穩定,等等。
要解開這個疙瘩,各地有關方面不妨借鑑一下加拿大安省的經驗,一是綜合平衡,看看怎樣做才是利最大、弊最小的;二是配套措施到位,讓行政規定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三是敢於補過,一旦發現政策不妥就要勇於自我否定,千萬不要為了“面子”丟了“裡子”,弄到因小失大。
………【春節留客 節後又如何】………
由於50年一遇的大雪和冰災,中國南方廣大地區原本就因春運而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的交通網更顯得不堪重負,成千上萬的外地民工被堵在火車站或路途中,有家歸不得,有年過不好,讓人看了十分揪心。
為了緩解交通壓力,許多災區城市,有關方面都出面動員、組織本擬返鄉的外地民工留在打工地過年。據報道,僅廣東一省就有外地民工2200多萬,在動員、勸說和無可奈何下,主動或不主動地留下來過年者預計將佔這一總數的65%。為確保這些民工過好這個異地年,有關方面可謂煞費苦心,噓寒問暖,送禮贈物,對這些城市的特殊客人給予了不少關照。
對於大多數忙碌一年的民工而言,春節原本都是他們一年中唯一的團圓機會,如今家人不能來,自己又不能歸,實在令人同情;不但如此,他們響應號召當“城市客人”,實質上是急國家所急,為國家分憂,是顧大體、識大局的犧牲、奉獻行為,理應受到“主人”的尊重和款待。可以想象,春節期間的慰問、關懷少不了他們,各種晚會和獻詞中也會不斷提起他們這個群體的名字。
問題是,對於這些春節裡殷勤留下的客人,過完年後城裡“主人”會不會換另一張臉色?
這個擔心顯然並非多餘。
在春節以外,這些“客人”們的日子並不好過:許多城市的醫保體系、救助體系都把他們摒諸網外;一些城市出現過“限制外地人買房”的政策傳聞,居然引得“主人”們紛紛叫好;一些城市和部門不加分析和甄別,片面地將城市犯罪率和治安問題歸咎於“客人”太多太雜;市容整治、城市整治、工商整治……幾乎任何一個整治性行為,“客人”們都會成為理所當然的首選物件,彷彿他們是城市一切問題之源,而對“客人”們對城市的巨大貢獻視而不見;“客人”們操勞終歲,待遇和保障遠不如同樣工作的“主人”們,他們的家庭生活很難正常,子女上學更是困難重重。
更讓人憂慮的是,一些“主人”對這一切不但熟視無睹,認為理所當然,甚至有些人覺得還“做得不夠”。不是有很多人在城市就業壓力增大時,打過“限制民工”的主意?不是有不少地方在躬逢某個盛典或重大活動時,都想到過“疏散民工”(儘管一般會羞答答地加上“有計劃有組織”之類的套話)?
中國人雖然有過年團圓、葉落歸根的傳統,但必須看到,正是由於包括戶籍、社會福利等方面政策中一些長期不到位的規定,才使得數以千萬計的民工雖然常年在城市操勞,卻始終是城市的“客人”而非主人,才使得他們不得不候鳥般一年折騰一次春運,折騰交通也折騰自己,這對他們而言,已經很痛苦、很不公平,如果城市的“主人們”還要片面站在自己的本位立場上對他們另眼相看,需要他們留時便殷勤慰留,覺得他們礙事時就恨不得逐之而後快,那就顯得更不公平、不和諧了。
年總是要過完的,對於那些已經“為國犧牲”了寶貴春節團圓的民工客人們而言,春節期間有關方面的“送溫暖”固然可貴,但他們更期待的,顯然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尋常日子裡的公正對待。
………【恢復傳統應更注重“活的傳統”】………
據報道,國家語委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司長王登峰表示我國2008年將在清明、端午、中秋、春節4個法定傳統文化節日裡,推出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王司長稱,該活動的主題是“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目的一是推廣普通話,二是弘揚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