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第3/4 頁)
時候,奶奶作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她帶著所有的孩子,離開了爺爺家,住到南充城裡去了。奶奶這樣做,首先是為了保證爸爸的教育,爺爺為了讓爸爸早日掙錢養家,幾次強迫爸爸中斷學業。但奶奶的決定實在是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多少年來,四川鄉下大概沒有女人敢於這樣離開婆家,離開自己的丈夫。當然在這件事情上,鮮錦堂是幫了忙的。奶奶住在城裡的房子和日常的開銷,包括爸爸後來上學的費用都是他負擔的。
鮮錦堂認為把自己的愛女也就是我奶奶鮮氏嫁給我爺爺羅春庭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由於他的大兒子早死,二兒子出門不歸,三兒子年幼,總之三個兒子中都沒有他滿意的家族繼承人,他就把頂門立戶的希望寄託在我爸爸身上。爸爸身材高大,有膽有識,為人質樸忠誠,實在是個很好的接班人。另外,鮮錦堂想靠自己的財力把這個聰明的孩子撫育成人,也是對女兒的一種補償,使女兒日後有個依靠。
平心而論,鮮錦堂對外孫是操心盡力,煞費苦心的。先是進鮮家的私塾,後人大林寺高小,再後又入南充縣立高中,都是他出的主意,他出的錢。這些學校在當時當地都是最高學府了呢。方圓百里,鮮錦堂以吝嗇出了名,平日自己的飲食起居簡單極了,但是對爸爸他還是肯花錢的,不僅給學費、零用錢,而且他還要爸爸穿得像樣子,舉止像個上等人。無論小學、中學,爸爸的衣著齊整是人所公認的。而且,爸爸的許多豪爽之舉,例如同學們上街吃茶,爸爸總是爭開茶錢之類的事情,實際上是由他的外公鮮錦堂做了堅強後盾的。外公那些光宗耀祖、成家立業的話一開始爸爸很聽得進去。在世紀初的中國鄉村,這些道理樸素真誠。所以,爸爸學業勤奮,成績優良。這段時期,這一老一小至親骨肉之間的關係十分融洽,因為維繫這種關係的畢竟是一些很緊要的東西。老的是小的衣食父母,小的是老的希望所在。只是在後來,當爸爸自己有能力去考慮人生中的一些問題時,事情才起了變化。
表面上看,爸爸和外祖父之間的激烈衝突,一開始是為了演戲。爸爸演文明戲一開始也不完全是為了宣傳革命,只因為他始終是個狂熱的戲劇愛好者。
四川的戲叫川戲,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間由外省傳人的崑腔、高腔、胡琴等較大民間劇種與四川當地的小戲“燈戲”共同發展而來。它用四川方言演唱,表演詼諧細膩,曲調豐富高亢,文辭又極為優雅。尤其是那種把底氣頂到腦門兒上,一開口驚煞四座的高腔,更叫人聽一回永不忘記。
爸爸從小就是戲迷,戲文裡那些在民間流傳了上千年的忠臣烈女、英雄豪傑的故事常使他心馳神往,不能自己。有一回,他和一群小學同學趕了很遠的路去看戲,看到忘情處,眾人皆唏噓不已。爸爸忽然口出狂言:“大丈夫生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遺臭萬年。”周圍人無不暗自心驚,不知這乳臭未乾的小兒郎,哪裡來的這沖天怨氣。我猜想,爸爸這時滿胸襟裡定是“燕雀焉知鴻鵠之志哉”的萬丈豪情。
先是愛看、愛聽,後來就模仿起來。再後來,古人的事情不能滿足了,就演新戲,田漢的,洪琛的,還不過癮,就自編自演起來。爸爸在南充中學先後參加演出、編排的新戲就有《孫中山之死》、《士兵淚和農民淚》、《算賬》、《老爺的鼻菸壺》等等。這些戲劇自然是針貶時弊,鋒芒畢露。演來演去,傳到鮮錦堂的耳朵裡,於是就捅了馬蜂窩。
且不說這些戲明擺著的革命傾向,舊社會地位最低下的三種人叫做戲子、王八、吹鼓手。鮮錦堂身為一方首富,從來是最要面子的。爸爸放著好好的書不讀,卻去演戲,這是他無論如何不能理解,更不能容忍的事情。一開始他生氣,後來就和爸爸吵,爸爸不服氣,就吵得兇,還砸了東西。爸爸終於不肯屈服,後來又出了打典當捐的事。
生活在今天的人,恐怕不容易想象當年軍閥割據的時候,在鄉間,一個普通人所要承擔的各種捐稅。我曾經查過南充的縣誌,僅這部民國初年修的縣誌上就記載了各種雜捐34項:屠牛、豬小腸、絲箱、茶棹、柴炭、豬鬃、鴨毛、機房、豬號、菸葉、木料、水果,錢攤、棉煙、河鬥、春帖、過道牛、繭、硝磺、棉紗兌票經紀、絲經紀、棉煙牙行、漁船、塘、棉花稱、油稱、藥材稱、絲稱、鹽稱、印花、菸酒、油、屠羊、屠豬。看得人頭皮發麻。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舉手投足都要繳捐上稅。其中有些專案如“過道牛”,到底指得什麼,問了好多人都不知道,可見當初巧立名目者頗費心機。
1924年,駐防南充的軍閥何光烈決定徵收“典當捐”。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