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部分(第2/4 頁)
好處;濟爾哈朗、豪格和兩黃旗,分到了中原腹地和地處西南的四川,也算有了塊豐腴之地;吳三桂和三順王則分配到了雲貴兩廣等地,本來已經是邊角料一樣的地方,後來還被削藩剿滅了。
現在的情勢之下,兩白旗佔據西北和江南已經成為泡影。清廷也仍舊以廣寧故國封賞吳三桂為口號,安撫遼鎮兵馬為其賣命。隨著真滄一線每日都有新的大炮送上炮臺,南面已經沒有哪個親王、貝勒願意去碰釘子了。
明、順、清三方的目光都落在了山西。
如今的山西已經成了三方共同的要害。
沒有山西,北京就沒有屏障,勢必要直面李自成的數十萬大軍。
沒有山西,清軍就困頓一域,人吃馬嚼最終只能黯然退出關去。
沒有山西,東宮西側翼就暴露在闖軍和清軍的刀槍之下。根本無從開發華北的農田,更別說保有河南。
……
崇禎十七年十月,山西,太原府。
“如今大同至太原一帶皆入我軍手中。前些日子唐通反正,背後捅了李過一刀,結果反被李過追過黃河。眼下還在保德州僵持。闖逆袁宗第部佔據了晉西南,似乎是闖逆入晉先鋒,不得不防。”
楊振威身穿披掛,面向高坐堂上的上司,繼續道:“在此態勢之下,晉西之敵方是我軍大敵,來日必有一戰。故此,我軍必然要在與闖逆開戰之前,奪取盂縣。控制固關,以解後背之憂。”
作為大同副將,楊振威很清楚山西的局勢不是葉臣部和大同軍能夠解決的。不過他只是做個全盤的介紹,也算是向新上司交個底,具體怎麼打還是得讓堂上的大人作出決定。
堂上三人,兩個身著戎裝,正是葉臣與姜瓖。另一人居中高坐,穿的卻是文官服飾。從容貌上看卻是不折不扣的武人。
此人便是刑部左侍郎孟喬芳,故明寧夏總兵孟國用的兒子。在明朝時以副將身份鎮守永平。崇禎三年永平陷落,他投降了皇太極,仍舊被任為副將,如今是刑部左侍郎,同時也是鑲紅旗漢軍的梅勒額真。
清廷既然已經分好了大餅,兩白旗自然也就能夠全力西向。大軍出動。先鋒十分重要。孟喬芳對西北一代瞭如指掌,正好是大軍西征的嚮導和開路先鋒。在孟喬芳之後,吳三桂與孔、尚、耿三順王的大軍也在調撥糧草,不日便要西進。
只等這些漢軍掃平了敵兵,阿濟格和多鐸才會帶著兩白旗滿洲的兵力跟進。佔領地方。
至於蒙古八旗,按照議政大會的意思,是要在局勢穩定的時候打發他們各回關外駐地。
雖然蒙古騎兵的戰力不可小覷,但滿洲人並不打算將關內的土地分一塊給這些牧民。
年近半百的孟喬芳輕輕撫須,聽著楊振威的報告,又回想起他剛剛進入太原城的情形。
這座古城的建城年代可以上溯到殷商之世,毀於宋,興於元,在明時為晉王府所在,九邊重鎮之首。因為晉王朱??的嫡三子身份,太原城開八門,設門樓十二座,城周建小樓九十二座,敵臺三十二座,實在是配得上它“龍城”這一美稱。
照孟喬芳想的,若是連太原都能打下來,還有哪裡打不下來?直等到了地方,才知道原來所謂的攻陷太原,其實是守將棄城而走。
“我大清佔據了太原固然可喜可賀,”孟喬芳頓了頓,“但東側狹道還在明軍之手,讓人不安啊。萬幸現在堵住了峪兒口,總算不用擔心得不能入眠了。”
正是孟喬芳命令姜瓖屯兵範莊、葉臣駐守李虎坪,鎖住峪兒口。他很驚訝葉臣、姜瓖兩人竟然連如此重要的戰略要地都放任不管,若是哪天明軍先搶到了這裡,豈不是可以隨時西進太原?
姜瓖卻認為孟喬芳太過多慮,更不滿意一個“副”將在他一鎮總兵面前擺臉。他貌若無事道:“明軍連西煙鎮都沒佔,顯然是力不從心。”
從峪兒口往東曲折而行十里,就是一片開闊地,有十餘個小村落。繼續往東四十里,就能看到一個四面環山,中間留有一道出入口的平坦谷地。這塊盆地方圓三十五里,只有四里寬的出入口,其中有居民進千戶,每月有九次集市,是盂縣到太原之間最為繁華之處。
若是在西煙鎮屯駐千餘人,非但可以作為大軍糧倉,也是進退兩便的要地。最難得是易守難攻,宛如鐵釘入石一般牢靠。
“若是我兵力充沛,早就將這西煙納入囊中了。”姜瓖道。
孟喬芳冷笑一聲:“有在大南溝送死的人馬,足夠佔據西煙了。”
所謂打人不打臉,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