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部分(第3/4 頁)
解過心學,但從未上溯過關學。即便對於二程而言,關學也不過是洛學的踏腳石,何況朱熹之後的理學門人,誰會去看那麼遙遠的往事。
何況有些事不能較真,若是真的去鑽研一番關學,赫然發現繼承唐儒韓愈道統的竟然是張載一脈,這情何以堪啊?
“你是榜眼尤且知之不詳,以皇太子尚在沖齡,如何能夠領悟關學奧妙?”侯方域不以為然道:“且放開寫,這事有功無過,梅村兄的功名前途,可就全在這篇文字裡了。”
吳梅村披衣而起,繞地三匝,道:“且容我想想。”
侯方域托起衣袖,親自走到桌案前鋪紙研墨,道:“以我愚見,太子是個重實事不重虛論的人。既然點了關學的題目,張子四句教是肯定要的;於無疑處起疑也是要的……”
“噤聲!”吳偉業突然暴喝一聲,健步走到案前,抓筆舔墨,清麗的蠅頭小楷頓時從筆尖上流淌而出。
侯方域心中好奇,暗道:莫非這醉廝剛才哄我,其實早就對關學頗有研究不成?否則怎麼頃刻間筆下能得百千言?他湊過頭去,細細讀了下來。初時只覺得用字凝練沉重,寫這關學梗概果然遠勝自己的華麗飄逸,更像是西北大漢的手筆。後來越讀越是心驚,同樣的四句教,起疑論,乃至民胞物與,怎麼細解起來就能如此深入淺出,發人深省!
正當侯方域欽佩不已時,吳偉業突然停下了筆,很認真地看著侯方域,道:“張子不能見理在氣先,終難成大道。皇太子為何獨獨要拜祭張子?”
侯方域頓時牙齦發癢,恨不得將這篇已經寫了八成的上佳之作搶走,哪裡還有心思跟吳偉業分辨“理”、“氣”先後的問題。(未完待續。。)
一六一 芭蕉心盡展新枝(三)
“這篇文章不錯。”朱慈烺從一應文士的作文中挑出一篇。
張詩奇雖然仍被人以“知府”稱呼,也時常去西安府府衙走動,代表皇太子轉達一些切實的需要。但他只是河南府的知府,而河南府府治都洛陽已經淪陷,所以他大部分時間都呆在秦王府,跟在朱慈烺左右。
侯方域為了在知府衙門被這位張知府“抓住”,著實下了一番力氣。
張詩奇上前看了一眼,道:“殿下,這是侯方域所作,他是前戶部……”
“侯恂的兒子。”朱慈烺顯然對他十分有印象,介面道:“怎麼會去你手下的?”
“如今還是外聘。”張詩奇連忙解釋一句,心道:難道皇太子與侯恂有什麼過節?怎麼聽著口吻不善啊?
朱慈烺又重頭看了一遍,道:“寫得的確不錯。唉……”可惜亡國之後終於還是踏進了滿清科場,更讓人見笑的是,竟然還沒有考中。
張詩奇不知道皇太子感嘆什麼,小心問道:“殿下,此人可有不妥否?”
朱慈烺搖頭道:“此子乃復社中人,古文名稱一時,以此文看來的確不負其盛名。更難得他肯學實務,當年隨侯恂在京時曾寫過屯田策,我在宮中也是看過的。”
朱慈烺絕非虛言。明末四公子之中,他留心的只有兩位:百科全書一般的方以智,以及與李香君留下《桃花扇》故事的侯方域。
前者是永王、定王的老師,他身為太子,不方便太過靠近。讓有心人看到還以為自己想挖弟弟們的牆角。那才是黃泥甩在褲襠裡,怎麼都說不清的事。至於侯方域,雖然沒有那麼多雜學,但是在文章上聲名極高。史可法致多爾袞的書信便是由他執筆起草,也算是江南文壇不可小覷的人物。
“只是,此子孟浪太甚,非但喜歡參與《留都防亂》這等閒事,連科場之中都不知道收斂。”朱慈烺頗有些失望道:“先生沒讀過他的試策吧?”
“確實沒有。”張詩奇額頭一陣冷汗:若是他考中了,我說不定還會去讀一遍。既然沒中。我怎能想到去看?
“他那試策寫得倒好,南省許多制藝教材之中都有收錄。”朱慈烺冷哼一聲:“只是他一個小小生員,竟然指摘聖天子的不是!這豈不是狂妄得沒形沒狀了!”
侯方域與復社其他才子一樣,喜歡針砭時弊,討論天子得失。考試之時,侯方域得了題目,又想到自己父親被囚獄中,腦子一熱就寫下了“天子察察為明”的作文,公然指摘崇禎帝不能明辨賢愚。作為一個孝子。有這樣的情緒並不是過錯。可這能解決什麼問題?原本到手的舉人功名也因此飛走。四年過去了,侯方域仍舊是個生員,為救父親亟亟奔走,甚至急病亂投醫。
朱慈烺並不滿意崇禎的執政能力和治國手段,也無意替崇禎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