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第3/4 頁)
作要地。以他對戰場局勢的判斷:最佳策略是以人多的優勢打擊人少的明軍,而不是用等數量的軍隊與明軍比精銳,此所謂蟻多咬死象,就算打不過你,用人海淹死你總是可以的。
從這點上來說,第一營的成功其實是揀了第二營的便宜。不過第一師在制定作戰計劃的時候卻沒想到這種局面。
因為洪承疇不是泛泛之輩,而阜平與唐縣乃是太行山孔道之一,溝通山西的要地,焉能不設重兵?這也是蕭陌讓第一營走阜平然後東進的原因。
原本是想用牛刀殺牛,誰知殺到了雞頭上。
洪承疇此時有多少兵力?阿巴泰手下的滿洲真夷五萬人馬,這屬於正兵,洪督師是調不動的。他所能調集漢軍旗和綠營兵,加之總督標營,滿兵額是五萬人。在之前連番進攻之下,人數達到了十萬眾。
這個邏輯看似有些詭異,卻是人在無奈中的必然反應。因為手下兵員損失較大,最終對北直百姓下了狠手。但凡是壯丁,讓清兵見了便拷回營中,編練成兵卒。雖然人數上去了,但是軍服、器械、操練,根本無從談起,有一根棒槌的就算是裝備齊整了。
光靠著十萬人的架勢,或許能嚇跑曾經的明軍,但碰上希求一場硬戰奠定自己軍中地位的明將來說,卻是十萬個移動軍功,非但不怕,而且躍躍欲試。
近衛一師第二營就是這般撞了上去,以四千兵力突襲洪承疇的先鋒官祖澤潤。
祖澤潤好不容易從戰敗的陰影中走出來,這回重整旗鼓帶了一萬人馬出來攻打安平,誰知道還沒看到那個讓他吐血的小村寨,就被近衛一師第二營營官楊武年突襲得手,隻身逃跑。祖澤潤一路逃回清軍大營方才收攏潰兵,出門時帶著的一萬人馬,此時已經去掉了十之七八。
戰報送到南路大營,阿巴泰為之憋氣,用滿語罵了半天。洪承疇不懂滿語,只是鐵青著臉沒有說話。
後路糧臺被襲,前鋒又遭此重挫,這仗還怎麼打下去?
而且這楊武年又是何人?他能督領一個營的精銳,總不會是無名小卒,為何以前從未聽說過他?倒是那個王家康有所耳聞,據說是錦衣衛大漢將軍出身,頗為善戰。當日就是他將希爾根和祖澤潤打得大敗。這回卻沒見到他的旗號……唉,東宮是哪裡找來如此之多的能將?
洪承疇只覺得心肺焦枯,真是恨不得立刻飛回京師,再不要多呆一天。
隨著祖澤潤兵敗的訊息一同趕到的是明軍攻克阜平。
洪承疇已經有了免疫力,對於阜平失守並沒有什麼意外,只是建議阿巴泰調集大軍收復這座城池,並命龍泉關守軍做好防備——此時龍泉關守軍已經投降了。
在洪督師看來,一座靠近山地的小縣城,遠遠沒有兵敗喪師重要。然而在東宮,光復阜平,取得龍泉關,卻被定義為“大捷”。而楊武年擊敗祖澤潤只是平平淡淡發了一封捷報。
因為前者取得了戰略意義上的勝利,是整個戰役勝利的節點。而擊敗一隻乞丐流民似的弱旅,只是武將的分內事。
“所以從這點上來,洪承疇的戰略眼光不過爾爾啊。”朱慈烺得到了清軍的反應,頗有些遺憾。
只是一瞬間,他就立刻將這種腦殘的念頭掃出了大腦。
是的,只有腦殘的人才會希望敵人英明神武。
對於一個真正要幹大事的人來說,敵人是越白痴越好。如果敵人不夠白痴,那就要用盡一切手段將之變成白痴,或者直接消滅。如果不是條件不允許,朱慈烺毫不介意孟喬芳的故事再次發生在洪承疇、阿巴泰、多爾袞……等等所有敵人身上。(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
四零七 忽聞羽檄傳來急(七)
崇禎十八年八月中秋就在眼前,因為前線戰事緊鑼密鼓,每天都有新的塘報送到濟南行在,使得宮中一點過節的氣氛都沒有。
崇禎皇帝最近拿到的塘報都是報捷文書,又有一位楊武年的上校軍官走進了他的視野。他不知道為何這個楊武年還不如其下屬王家康名頭大。更不知道同樣都是第一師的軍官,為何佘安打下個阜平縣,也不見取了多少首級,便傳了大捷,而楊武年以少勝多,才只是發了份捷報。
即便如此,這樣的能將還是不可輕忽。崇禎起身走到後面的白色屏風,在王家康名字下面寫下了“楊武年”三個字,想了想,又補上了一行小字:以少勝多,驍勇之將。
這是崇禎新近養成的習慣。將有軍功的將領、幹吏名字寫在屏風上,日後要用人,首先便從這上頭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