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部分(第2/4 頁)
個皇太子廢掉!
——當年李闖迫近京師,眼看就要走投無路了,朕也沒想過搶劫致富啊!
——這簡直是人品有問題!
——教育失敗!
崇禎如此在心中吶喊,直到皇太子說:“可以得很多銀子。”
——很多銀子?
——得多到什麼程度才能將做人的下限拉得這麼低!
——唔,當然,如果真的很多很多……那麼也不是不能接受,反正人也殺了,銀子也在路上了,沒必要為了些通敵的奸人鬧得父子反目吧。
“具體數字兒臣也還沒拿到,不過就目前有把握的數字來看,哪怕全國免稅三年,國庫也還是夠用的。”朱慈烺小心翼翼,生怕嚇到皇父陛下。
朱慈烺對晉商的富裕是有心理準備的,但崇禎沒有。聽了兒皇太子的話,崇禎足足憋了一分鐘的氣,方才一股腦吐了出來,大大喘息之後,崇禎顫聲道:“那豈不是有兩千四百萬兩!”
以崇禎的治國經驗,一年四百萬兩的收入就足夠用了。三年就是一千二百萬兩,免稅加國庫充盈,那不正是兩千四百萬兩麼?
“現在抄出來的白銀大約就是兩千五百萬兩。”朱慈烺道。
崇禎再次憋足了氣,直到臉色醬紅,方才重重吐出,幾乎失聲尖叫道:“怎麼可能!我大明總共有多少銀子?”
朱慈烺點了點頭,道:“父皇,最近兒臣派人清查宮內檔案,又命邊臣通報貿易數字,倒是正好能答得上來。”
“據實報來。”崇禎正了正身,準備好好了解一下自己治理下的國家。
“父皇,您能不憋氣麼?”(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求月票~~~~~~~~!明天還要出去辦事,一整天啊!求支援,求諒解~~~!
四八八 禍亂初平事休息(十一)
每個皇帝都希望知道自己有多少錢,天下有多少錢。在這個時代要進行較精確的經濟測量,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好在朱慈烺依稀還記得經濟史的一些內容,知道上哪裡能夠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雖然這些資料未必可靠。
當然,用更“專家化”的語言來表述,這叫做:百分之某數的信心指數。
有百分之八十的信心指數,就意味著對此資料具有百分之八十的信任度。
朱慈烺現在對後世歷史學家、經濟史學家的信任指數為百分之六十,對自己查到的資料信任指數卻連百分之一都沒有。
“兒臣派人查了宮中舊檔,自萬曆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諸璫所進礦稅銀幾近三百萬兩。也就是平均每年二十餘萬兩。”朱慈烺報的這個資料的確是宮中舊檔,所以不敢全信,解釋道:“這是礦監四出最為頻繁之時,文官稱之為無地不開,民不聊生。所以年均二十萬兩已經是萬曆至今最高的收入,其中還包括太監搜刮百姓的銀子,也包括銅鐵礦等非白銀的礦藏。不管怎麼說,收回來的是白銀,咱們就權當這個白銀來看。”
崇禎已經那個被繞進去了,他學過歷史,但還沒學過如此近的歷史。而且就他本心來說,他並不認為自己的祖父是個好皇帝,非但對他父親不好,而完全沒有盡到皇帝的責任。話說回來,泰昌帝作為他的親身父親,對他也不怎麼好。
“假設我大明每年能開採的白銀是二十萬兩,當然,事實是遠遠不到的。”朱慈烺道手指朝上指了指,意思是記住前面的話。這個估值是嚴重溢位的:“萬曆三十四年至今正好四十年,總共開採的白銀是八百萬兩。”
崇禎聽明白了朱慈烺的意思,也知道自己當政的十七年間每年銀課收入不過兩三萬兩,搖頭道:“你這估得也太高了。神廟派礦監實乃飲鴆止渴,一時風光,卻空前絕後。不足為例。”
朱慈烺卻還有一份宮中資料,那是萬曆八年時候雲南銀課的數目,不足六萬兩。雲南銀課佔全國銀課六成,所以能夠估算出當年全國銀課收入為九萬兩上下。銀課稅率是三分抽一,所以當年大產額大約在三十萬兩左右——這是考慮了合理“貪汙”的情況。因為萬曆八年是張居正執政的巔峰時期,官員還算是較為廉潔,但並不能杜絕貪汙、假賬、挪用、瞞產等各種官場陋習。
三十萬兩顯然比二十萬兩高出了三分之一,但考慮到崇禎朝後期的銀課愈發萎縮,國變之後根本沒有收到雲南的銀課收入。所以用二十萬這個數值信心指數更高一些。
“姑且按照二十萬兩算,”朱慈烺道,“也就是八百萬兩。這能否說明全國就這點銀子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