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3/4 頁)
從敵背後殺出,唐太宗看見後即擊鼓舉旗,諸軍鼓譟並進,高句麗兵驚慌失措,陣腳大亂,被殺2萬餘人。高延壽收拾殘部依山繼續抵抗。
唐軍四面圍攻,並毀東川橋樑截斷其歸路,高延壽走投無路,率3。68萬人投降。但安市城守軍拼死固守,唐軍久攻不下,加上時至9月遼東天氣已寒,軍糧將盡,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遂下令班師。
第一次東征高句麗至此結束。唐軍第一次東征,出師10萬餘人,也算是唐軍規模很大的一次軍事行動。要知道,唐朝平定突厥所用兵力也不過10萬,突厥可比高句麗強大多了。
但是,第一次東征卻無功而返,雖然戰術上取得了很大的勝利,連克高句麗不少城池,但是戰略目的卻沒有達到,安市城久攻不下,導致唐軍不得不回撤。這顯示唐軍的攻堅作戰能力有所欠缺。
其實,在唐軍圍攻安市久未攻克時,李道宗曾向太宗建議說:“高句麗傾國以拒王師,平壤之守必弱,願假臣精卒五千,覆其本根,則數十萬之眾可不戰而降。”但未被太宗採納。
李道宗的建議和三國時期魏延向諸葛亮建議領一軍自子午谷直撲長安是一樣的。高延壽、高惠真兵敗降唐後,又向太宗建議:“安市人顧惜其家,人自為戰,未易猝拔。……烏骨城來辱薩老耄,不能堅守,移兵臨之,朝至夕克。其餘當道小城,必望風奔潰。然後收其資糧,鼓行而前,平壤必不守矣。”
唐多數將領贊成此議,認為“張亮兵在沙城,召之信宿可至,乘高句麗兇懼,併力拔烏骨城,渡鴨綠水,直取平壤,在此舉矣。”但長孫無忌極力反對,認為“天子親征,異於諸將,不可乘危幸。……今建安、新城之虜,眾猶十萬,若向烏骨,皆躡吾後,不如先破安市,取建安,然後長驅而進,此萬全之策也。”
第二百九十九章 臥槽!真反了!
“身份不一樣,決定了行動也會變的不一樣”的確,諸將的意見具有一定的冒險性,長孫無忌的說法是有道理的。用兵征伐,很少有萬全之策,戰情隨時變化。戰略原則易於制定,具體戰機則甚難把握。
當年進軍關中,太宗力主繞過隋軍堅城直撲關中。如今屯兵堅城之下,卻坐失良機,但一旦出現長孫無忌所擔心的那種情況,腹背受敵,則會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李二現在是千金之軀了,他可受不起這個損失。所以李二聽從了長孫氏的建議,指揮唐軍繼續攻安市,準備穩打穩下,反正大唐的實力完全能碾壓高句麗。
李好回長安後就要到貞觀十七年去,離貞觀十八年不過是一年的時間而已,如果中間耽誤一些時間,實際上一年的時間都沒。東征這種事情,李好就不準備摻和了。
李好對於自己改變了一些大唐的歷史後,李二會怎麼操作這場東征並不清楚,他也算不出來。只是李二對於火器並沒怎麼重視,讓李好對於李二的東征持懷疑態度。
吐蕃之戰之後,李二見識過火器的威力。那時的炸彈並不完美,對於一些方面效果並不怎麼樣,李二對這東西表現出來的興趣也不是很強,但也沒有完全不當回事,只是養著那些工匠。
而這邊平南詔滅林邑的戰爭雖然再次動用了火器,但是從長安那邊傳過來的訊息來看,李二依然沒有表現出什麼很高的興致出來。這並不是一個好現象,一種火器的出現,如果沒有上層的支援,發展起來會很慢。
徵扶桑的時候,這邊原本就被內亂折騰的奄奄一息,根本就沒使用什麼火力,扶桑就輕鬆的被消滅了。李二興奮的是自己的唐軍仍然還是那隻無敵的軍隊,用不用火器無所謂。
所以這傢伙對於火器這東西似乎越發表現的興趣不大,李好總不能用炸彈去炸長安城讓李二見識下火器的威力,而工部那邊的技工卻沒機會給李二演示下火器的威力。原本的歷史,李二第一次東征就被擋在了堅城之下,以致錯失良機。
除了火器這一塊之外,另外的變化就是船隻。歷史中的李二徵高句麗的船隻是臨時打造,中間花費時間不少。但是現在他可以省了這些工作,嶺南道這邊的寶船完全可以滿足他東征的需求。
而且李好現在在扶桑那邊也打造了一個大的造船廠出來,那邊不生產寶船,但是會生產一些大的漁船出來。這些漁船用來運送兵力完全可以勝任,加上扶桑離高句麗海域並不遠。
扶桑在李好眼中,這邊以後就是一個大型的漁場。除了一些基本物質的發展,以及金銀礦的開採,這邊李好基本上不準備發展什麼大型的工業,專職打魚曬鹽好了。
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