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部分(第2/4 頁)
都離不開李好做的某些手腳,他為這些事情準備了很久了,要不然李二想要查清楚這些很難。古代為什麼總會出現各種謠言出來,而且還禁不了。
就是因為這個東西太飄忽了,不好查詢。如果沒有人掌握這一切,然後引導讓李二的人查到線索,李二怎麼可能查的如此順利?要知道李二的訊息其實和封閉,很多東西都知道不了。
因為他一直待著深宮之中,所有的訊息都要經過過濾。比如太子和魏王間的事情,明明就是如火如荼了,李二自己偏偏並不完全知情,這無疑就是最大的一個笑話了。
“我就要回長安了,這邊就勞席將軍多多注意了。估計過兩年朝廷征討高句麗會勢在必行,從扶桑這邊過去高句麗並不遠,到時能不能撈到戰功,就看席將軍自己把握了。”
朝廷的命令都了李好手中後,李好就收拾行李準備回嶺南道,然後從那邊帶著自己一家人回長安,當然還有些事情李好也需要安排一番。
扶桑這邊的恢復建設有自己的學生在看著,李好並不需要擔心。這些年自己的這些學生的表現,已經證明了他們的能力,他們現在幾乎霸佔了大唐基層官員的一半,中層官員裡面也有不少。
再過些年,這些情況會變的越發明顯起來,這是李好的資本。不過他並不希望自己暫時用到這些,這樣的話,對於大唐會是一個損失。
貞觀十六年李好忙著征討扶桑,而大唐東邊的另一個國家也不平靜。高句麗國內發生政變,大將泉蓋蘇文殺建武,立藏為王,自任莫離支,專擅國政,並且頻頻發兵攻打新羅。
新羅向唐求援,新羅女皇更是自降身份,願意侍奉李二。唐太宗詔諭高句麗罷兵,泉蓋蘇文置之不理。於是唐太宗決定親征高句麗,收復遼東故土。算算時間,應該就是這些時候了,所以李好才會跟席君買說說這些事情。
這場戰爭李好是註定趕不上了,他也不能去參加,席君買跟他關係不錯,李好準備讓他分上一份功勞。
對於高句麗這個地方,李好一直缺乏好感,這種地方早早滅掉最好。最好把他們的文明和根底全部摧毀為好,免的他們叨逼叨逼。
只是如果沒有李好的介入進去,這場戰爭最後會打成什麼樣,李好並不清楚。只知道李二的第一次徵高句麗並沒取的預期效果,幾乎算是無功而返。雖然打了幾次勝仗,但是並沒完全滅掉高句麗,反而給了他們喘息的機會。
原歷史中,貞觀十八年,唐軍開始進行東征的各項戰事準備。令將作大匠閻立德在洪、饒、江3州造船400艘,以運載軍糧。太常卿韋挺為饋運使,節度河北諸州,以供陸軍之需。太僕少卿蕭銳督運河南諸州糧入海,以供水軍之需。行軍總管姜行本在安蘿山打造武器。
同時加固北方國防線,派親信重臣留守長安、洛陽。然後遣營州都督張儉等率幽、營兩都督兵及契丹、奚、先擊遼東作為試探。唐進攻高句麗的基地與隋朝大致相同,以幽州、營州為陸軍基地,萊州為水軍基地,在烏湖島儲糧以供軍需。
貞觀十八年11月,唐軍開始進攻高句麗。以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兵四萬,戰船500艘,自萊州泛海趨平壤;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步騎6萬趨遼東,擬從水陸兩路合擊高句麗。
太宗同時釋出手詔,歷數泉蓋蘇文罪過,以鼓勵士氣。12月,詔諸軍及新羅、百濟、奚、契丹分道進攻。
貞觀十九年2月,李績暗渡遼水,攻克蓋牟城,進逼遼東。張亮率水軍橫渡渤海,在旅順口登陸,攻克卑沙城後,又與陸軍張儉部合破高句麗軍於建安城。隨著,張亮派總管丘孝忠率領一支水軍直趨鴨綠江,以威脅高句麗前線諸軍的側背,並阻其增援遼東。
貞觀十九5月初,李績擊敗高句麗4萬援軍後,連續12晝夜猛攻遼東城。太宗此時也親赴遼東城下督戰,指揮唐軍攻城。高句麗守軍力不能支,傷亡萬餘人,被俘4萬人,遼東城遂被唐軍攻克。
唐太宗接著下令進攻白巖城,殲滅從烏骨城出援的萬餘高句麗軍,迫使白巖城守將孫代音投降。6月20日,唐軍進抵安市城。高句麗北部將領高延壽和南部將領高惠貞率兵5萬來援。
唐太宗將高延壽誘至安市城東南8 裡處依山而列,然後命李績率步騎1。5萬陣於西嶺,長孫無忌率精兵1。1萬作為奇兵,從山北狹谷潛出,襲敵陣後,自己則率步騎4000人悄悄登上敵營北的高山,下令諸軍以鼓角為號發起進攻。
高延壽集合所部準備向李績發動進攻,但長孫無忌率部首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