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2/4 頁)
己也見過幾次。杜有鄰他更是熟悉,對他的印象還算不錯。為人嚴肅謹慎,甚少言語,說他私下裡有何大逆不道之語,還真是讓人難以相信。
而對李邕,玄宗一聽到這個名字和信上舉報的事情便想起了往事來。當初李邕在陳州任上,自己去泰山封禪歸來,此人大老遠跑來獻上幾篇文采不錯的文章。自己的當時隨口誇了他幾句,這李邕便自詡是丞相之才。這種人自己見的多了,倒也不太在意,一笑了之了。
後來不知為何,李邕挪用公錢的案子發了,報上來之後自己不假思索的判了他死罪,直到有個叫孔璋的人寫了一篇奏摺上來為他求情。那封奏摺寫的是真好,看著讓人感動的不行,自己饒恕了李邕,倒不是因為李邕,而是因為孔璋的這封奏摺而已。
現在,這個李邕再一次被人舉報挪用公錢,就好像過去的重演一樣,一下子勾起了很多當年的回憶來。
“陛下,此事該如何處置,臣等等著陛下的聖意呢。”李林甫的聲音打斷了玄宗的回憶,他回過神來,掃視殿上,但見百餘張面孔正眼巴巴的看著自己,個個臉上帶著緊張的表情。
“你查的賬目結果如何?”玄宗沉聲問道。
“臣經過賬目核對,確實發現有不明款項錢物進出,一共八十七筆,涉及錢款三千四百餘貫。這些錢款支出大多以公錢為名,但一個小小的北海郡,年公錢看支配數額不足百貫,何來如此大的數目。另外按照朝廷的規定,公錢支出須有明細登記,這些款項進出之時混亂無序無絲毫明細備註,這更是違背了朝廷的規定。老臣請了戶部的專門主事來判斷此事,得出的結論是,北海郡確實有人在公錢上做文章,而且也許不僅是公錢,或者涉及上繳的稅費之事。”李林甫侃侃而道。
玄宗點頭道:“朕知道了。那杜有鄰的事情是怎麼回事?”
李林甫道:“這件事老臣便不知道原因了惡,柳績和杜有鄰是翁婿,杜有鄰和太子殿下之間……的關係……這個,此事還是請陛下定奪吧。”
李林甫特意點明這層關係,特意點出李亨的名字來的用意,便是從現在起邊將這件事和太子聯絡起來。很多人都知道李林甫的用意,從而也意識到事態的更加的嚴重。
玄宗沉默不語,眉頭擰成一個疙瘩。從內心來說,他是不信杜有鄰會和太子之間說些什麼鬼話,玩些什麼陰謀的。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件事也確實有發生的可能。知子莫若父,玄宗對太子還算是有些瞭解的,他有些懦弱忠厚,但其實很能隱忍,從上一次的事情便可看出來。
太子休了韋氏表明清白的時候,玄宗其實挺詫異於自己兒子的果斷。雖然此舉顯得有些太過自私和絕情,但玄宗是認可他的作法的,所以為了鼓勵太子,也為了讓太子放心,玄宗同意了他的請求。正因如此,也很可能被太子理解為自己逼著他那麼做的,那麼私下裡懷恨在心,有些什麼大逆不道的言論,倒也並非沒可能發生。
“眾愛卿,你們認為這兩件事該如何處理?”玄宗眯眼問道。
“啟奏陛下,如此重大之事當立即查明,臣建議立刻拘捕杜有鄰審訊,由刑部和御史臺派員去北海郡拘捕李邕柳績,查明案情,收集相關證據,再做定論。”楊慎矜朗聲奏道。
“對,此事應立即進行,免得有人通風報信,那李邕有前科在身,不思皇恩浩蕩又犯國法,查實此事後當絕不能容。陛下若有拆遷,臣願毛遂自薦去查明此案。”王鉷也挺身而出道。
楊慎矜怒目瞪了王鉷一眼,拱手道:“陛下,臣去比王御史去好,臣是刑部尚書,查明案情責無旁貸。”
一旁有人冷冷開口道:“楊尚書和王御史注意體統,這裡可不是你們爭功的地方。”
說話的是李適之,他的臉色陰沉之極,因為他明顯意識到這件事非同小可。對著李邕而來便是衝著自己而來,這必定是一場陰謀。
“兩位的奏議有些奇怪,聽口氣好像兩位已經認定柳績舉報的是事實了,實際上每年這樣的舉報我不知接到多少,大多是譁眾取寵為了博眼球上位的狂生所為,根本就是誣告。兩位的舉動讓老夫覺得很是奇怪,憑什麼你們便認為柳績舉報的是事實呢?”
楊慎矜冷聲道:“左相這話問的奇怪,杜有鄰的事我不敢說,李邕的賬簿都在這裡,而且賬目出入奇怪,數目龐大,難道還不能說明有問題麼?再者說,我們只是請求去查明事實而已,難道不該麼?莫非左相知道這賬目是怎麼一回事麼?倒要請左相給予解釋一番。”
李適之怒道:“無稽之談,北海的賬目我如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