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1部分(第2/4 頁)
了。”
李瑁站起身來,緩緩的在暖閣內踱步,眉頭緊鎖著,面色陰沉著。從內心而言,他顯然是不願意和王源言和的,王源是個巨大的威脅,早一日除掉便早一日安穩,和他是不可能和平相處的。別的不說,就憑他霸佔楊玉環的舉動,便知他根本不把自己放在眼裡。
但是,就算自己對他再痛恨,目前的局面卻不得不說王源佔據著上風。他有父皇的詔書為令,而自己處於軍事和聲譽上的雙重被動的局面。大唐各地宣佈支援成都朝廷的州府此起彼伏,徵兵徵糧的行動早已難以進行下去。這時候可謂是四面楚歌。而此時,長安城又未必能守得住,正可謂是內外交困之時。若當真能和王源達成和議,讓王源退兵而去暫時休兵,無疑對自己是最有利的。自己可以騰出手來穩定局面,同時休養生息訓練兵馬準備妥當之後在一舉剿滅王源。況且若能讓王源宣佈承認自己的皇位,那麼自己這個皇位便穩如泰山,鬧騰的那些人也將偃旗息鼓,這無疑是一筆最划算的交易。
王源主動拋來了橄欖枝,只提出了一個條件,那便是殺了李光弼。這條件看似並不苛刻,但真要殺了李光弼換取王源的退兵麼?李瑁又不能確定。他也擔心這會上了王源的當,但和所得的利益來比較,殺一人而穩定局面,讓自己這皇帝能夠繼續幹下去,這顯然是一筆劃算的交易。
“朕這裡有封信,你可以瞧瞧。”李瑁從袖筒裡取出了那封信,丟到書案上。
鄭秋山做出驚訝的表情,慢慢的拿起了那封信,展開後讀了起來。
“這……這居然是王源那廝的信?陛下從何得來?”
“你莫管從何而來,讀完它,咱們再說話。”
鄭秋山一口氣讀完了這封信,心中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王源信中的謙恭之意讓人意外,但最後的威脅卻又兇相畢露。王源確實沒有其他的條件,他的條件只有一個,殺李光弼。這多少教人疑惑。但對鄭秋山而言,這個條件卻正中下懷。
“你怎麼看?”李瑁問道。
“陛下……臣……臣不敢說。”
“說,朕要聽你的真實想法。”
“遵旨。臣以為,這封信有問題。”
“哦?此話怎講?”
“臣以為,王源信中的一些話不盡不實。他未必如他所言的那般無辜。他絕對有謀逆之心,陛下不要被他所迷惑。”
李瑁皺眉道:“朕焉能不知他是什麼人,但朕要你說的不是這些,朕要問的是,他提出的條件可不可信。”
鄭秋山咂嘴道:“其實在臣看來,可不可信並不重要。臣只問陛下,若殺了李光弼後真能讓王源退兵,陛下會不會同意?”
李瑁沉吟不答,手指無意識的叩擊著桌面,這個問題他很難回到。但他的猶豫便已經是答案,那便是可以殺。
“若殺了李光弼能換取王源信中所言的承諾的話,那麼李相國即便死了,也是死得其所,也是為陛下盡忠了。不但是李相國,哪怕是王源要以臣的命為條件,臣也將欣然赴死。臣甚至不會去管王源的承諾是否可信,因為不管是不是可信,臣總要豁出性命來試一試,這是臣的職責。”
李瑁怔怔的看著滿臉正氣凜然的鄭秋山,心中居然升起了一絲感動之情。鄭秋山還是識大體的,哪怕是枉死了,但若有一絲機會,他還是會不顧及自己的性命,這是大忠之臣啊。
“退一萬步而言,若王源不遵信諾,對他而言又有什麼好處?除了暴露了他言而無信之外,他又能如何?難道沒了朝中一人,長安城便會崩塌麼?顯然不會。朝中還有眾多良將可守城,到時候決一死戰便是,情形也不會糟糕的太多。除非陛下依舊認為某一人不可或缺。但其實某人的本領在通州城下已經見了真章,或許陛下對他是太過倚重了。”
鄭秋山的話已經說的很明白了,李光弼的死活其實並不重要,他活著和死了對守城並無太大影響。但他若死了,或許還能博得一個更好的結果,那麼這個人的生死其實便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了。他死了的價值明顯比活著要好。
李瑁呆呆的站著,沒有說話。在拿到這封信之後他一直在糾結的便是這個問題。他本不是果斷之人,只是有時候表現的剛愎自用。一方面發不想李光弼去死,他倚重李光弼信任李光弼。另一方面,李光弼的死若能帶來巨大的轉機,他又希望能夠走這條路。他便在這兩種想法之中糾結著。但現在鄭秋山的話無疑讓他的想法朝著後者傾斜。眼前的危機,自己的安危,都無一例外的逼著他做出艱難的決定。
“陛下,一人生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