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頁)
野史記載僧來複(見心)的《應制詩》中有詩句觸怒明皇,被斬。然而考證《補續高僧傳》《繼燈錄》,可得知僧來複是因為胡惟庸謀反時,與胡惟庸互通訊息而被殺,告發者為僧智聰。(所謂觸怒明皇的《應制詩》,其實收錄於《皇明雅頌》,頗得賞識。)上文提到的文字獄使文官人人自危,不得不設計標準措辭,實情是戶部尚書茹太素等人所寫的奏摺過於冗長,字數一萬多,朱元璋為防止再次發生,設立了文體規矩。
所設立的文體規範,有“二名不偏諱,嫌名不諱”“除兇惡字樣以外,無其他應避忌諱”的規則,意思是說如果皇帝的名字為兩個字,使用此二字中的任何一個字無需避諱,也無需避諱皇帝名字的同音字。
編輯本段緊抓教育明皇在創立明王朝的過程中認識到,元朝之所以滅亡,除了統治者本身的素質以外,整個社會失於教化也是一個原因。因此,一登上皇位,他就採取了一系列強制措施,興建學校,選拔學官,並堅持把“教育工作”作為衡量地方官政績的重要指標。為了選拔能聽命於皇帝的官吏,明朝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
九年(1376年)六月,山東日照縣知縣馬亮任職考滿,入京覲見皇帝,州里給他下的評語是“無課農興學之績而長於督運”。針對這個鑑定,明皇的批示是:農桑乃衣食之本,學校是風化之源,這個縣令放著分內的事不做卻長於督運,這是他的職責嗎?結果,那位馬縣令不但沒有晉升反而被“黜降”了。
類似的事很久以前就發生過了。洪武十二年三月二十七日,退朝之後,明皇召儒臣談論治國之道,大家暢所欲言,只有國子學官李思迪和馬懿沉默不語。明皇極不高興,把他們給貶了。之後,在下發給國子監的“通報”中說:身為人師,應該“模範其志,竭胸中所有,發世之良能,不隱而訓……”李思迪和馬懿,出身草野,現在能與皇帝議論國是,皇帝這麼虛心請教,他們竟連一句話都不願說,對皇帝尚且如此,還能指望他們盡心盡力教學生嗎?
對待“高階教師”(國子學官),明皇的標準更高了,除了關注國計民生,還要具備參政議政的素質。呵呵,可以想見,那些生活在洪武朝的老師,尤其整天在明皇眼皮子底下晃悠的國子學官們,日子真是如履薄冰呀!
第160章:螳螂拳
不好!老馬有危險!秦偉東一個激靈。
他忽然想起兩個消失的聾啞獵人。
秦偉東收好發黃的紙張,向井上竄去。
就在此時,一杆獵槍的槍口從井底伸了出來。
對準了秦偉東。
井底有人。是誰在井底設伏,力求一擊必殺?
兩張撲克牌從秦偉東手中無聲飛出,飛進了已經掀開的井底青石板中。
伴隨著兩聲慘叫,井底伸出的獵槍掉了下去,不見槍口。
秦偉東快速向上。
離井口還有兩米。
殺氣!
一股衝井的殺氣!
秦偉東挺下,屏住呼息,掏出兩張撲可牌,甩向井口。
可井口卻沒有動靜。似乎沒有人。就是馬寒也不見任何反應。
馬寒肯定出事了!
有人伏擊了他。
然後又在井口獵殺秦偉東。
秦偉東又甩出了兩張撲克牌,井口仍是毫無動靜。
對方是高手。
簡單的試探、聲東擊西之策,他是不會上當的。
對方會在哪裡?應該是伏在井沿之上。這樣,既可以閃避來自井下的攻擊,又可以放心地獵殺井下之人。
對手,是什麼人?
兩個聾啞人中的一位。
聾啞人——秦偉東想了想,微笑。
他又重新回到井底。掀開幾塊青石。
一杆獵槍浮在水中。水卻不深,不足一尺。
就是一眼大泉。
一個頭發花白的男人正在泉邊,包紮傷口。
泉邊還有一面紅布,綁在一塊石頭上。
頭髮花白的男人,顯是看見了秦偉東,突然出拳出腿。
手腕關節受傷,仍是出拳。
螳螂拳!
螳螂拳是一類長短兼備、剛柔相濟、勇猛快速的拳術。螳螂拳基本手型仿螳螂前爪,類似刁勾,名“螳螂爪”。主要手法有勾、摟、採、掛、刁、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