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荊州卻先出了事情,領主劉表死了,劉琮又情願納土歸降,南征的計劃順利地超乎想象。
荊州是曹操南征的目標。從空間來看,曹操南征的目的性相當準確。具體而言有三,一是取得戰略要地荊州的統轄權,為進一步併吞天下打下基礎;二是攫取荊州寶貴的資源,其中包括從中原南逃的人才名士、豐富的錢糧儲備以及先進的艨艟、鬥艦等中原所無的水戰軍備;三是消滅宿敵劉備,以除心頭之患。關於荊州的戰略意義,將在下文的“荊州!荊州!”一節詳細闡明。關於曹操與劉備的新仇舊怨將在下一節“樊城之敗中的劉備”一節詳細解說,在此都不做贅述。這裡只消說明的是,曹操的南征是一場有組織、有預謀、有規劃、有目的性的軍事行為,是曹操實現統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曹操在公元十三年的七月開始南征,正當其時;以荊州為主要戰略目標,正當其利。曹操的南征,第一要義是征服,核心是兵貴神速,基本要求是併吞荊襄九郡、消滅劉備集團,根本方法是軍事打擊。
這裡還需澄清兩個問題:一是,曹操的南征是否在一開始也將江東的孫權集團列入了軍事打擊的目標之列?在電影《赤壁》中,曹操向漢獻帝所要的聖旨就說到,這場戰爭的目標是“*荊楚、吳越”。然而據我看來,曹操不大會在南征伊始就將江東孫權定為戰略目標——至少不會是公開的目標。因為在南征之初,曹操對江南的情況的瞭解畢竟是生疏的,荊州、江東的戰力、將力究竟如何,是需要在一定的軍事接觸實踐中探知的。軍馬未動而先樹強敵,於理不符。對於曹操來說,南征荊州最理想的狀態是與孫權集團保持著不戰不和的中立態度,既不主動爭取與孫權的合作,更不激怒孫權以為敵援。第二個問題是,曹操是否像電影中所說的那樣,“傾全國之兵”以伐江南?答案應該是否定的。且不論曹操將掌控下所有領土計程車兵集結完畢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單說河北新定,邊塞方安,關西馬超、韓遂等仍為後患,漢中張魯雖安守自保,但也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淮南一線是孫權可能北出的戰略要地,也不可缺失了防守。一句話,曹操的領地幅員廣、邊境長、睦鄰關係複雜,各方邊關重地和京畿的防衛就要佔去全國兵力的一大半。曹操所能調遣的兵力除了長期以來南征北戰的嫡系部隊青州兵以外,河北收降軍士最多隻有三分之一可用。核算起來兵力不會超過十萬。只是因為後來兵不血刃得荊州,對荊州降兵大量收編,才使軍隊擴大了一倍,野心也隨之擴大了一倍。
(未完待續)
續文提要:
·樊城之敗中的劉備
·江東政權的前世今生
·趙子龍,從侍衛長到戰爭之神
·象徵性的英雄——張飛
樊城之敗中的劉備
曹操南征的目標是荊州,荊州的領主是早先被朝廷封為荊州牧的劉表。但是劉表及其手下的任何將佐都並非曹操所樂意與之匹配的對手。唯有劉備是曹操南征的一個心結。
曹操與劉備的關係,依史書可以追溯到徐州救援戰,依《三國演義》可以追溯到十八路諸侯討董聯軍。如此扯來話就長了,簡而述之,曹劉關係經歷了由戰到和再到戰的曲折變化過程:起初,劉備為了救援徐州陶謙而公然與曹操為敵;而面對共同的敵人呂布,劉備又可以與曹操攜手組成同盟;而當呂布梟首,同盟失去了意義之時,劉備和曹操也可以翻臉不認人,再度大打出手,毫不客氣。兩個人曲折變化的關係流變不僅反映了諸侯割據年代人際關係的複雜糾葛,也是兩個英雄人物互相利用、互相提防、既聯合又鬥爭的必然結果。曹操利用劉備收服了徐州,確立了與袁紹相持的戰略資本;劉備利用曹操在漢獻帝面前得到了“皇叔”的榮譽和“豫州牧”的虛職,成為之後拉攏人心、招搖撞騙的宣傳武器。
兩人有一點是相同的,都是在不斷打敗仗中歷練出來的,兩個人吃過的敗仗從其慘烈程度和悲劇性上來說在三國曆史上無人可出其右。但兩個人有一點是不同的,即到了建安年間,曹操的人生出現了轉折,出現了勝利的曙光,並逐步走向崛起的道路。所謂從絕望中尋找希望,人生終將輝煌。而劉備則是絕望中更加絕望,人生依舊黯淡。除了不斷更換自己投效的主子之外,他還多次丟失自己的領地,並至少兩次拋棄了自己的妻室。劉備的隊伍像一支流浪軍,在諸侯割據的亂世中,從群雄的夾縫中掙扎了一條狹窄的生存之路,雖然從來都沒有能夠壯大成一個有規模的勢力,但起碼從來沒有被徹底消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句話好像就是為他寫的。
劉備憑藉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